跟法國人學習熱愛老文資,關心身邊的古蹟吧

聯合新聞網 蕭文杰
台北龍山寺。 圖/翁家德拍攝

蕭文杰觀點

2019年巴黎聖母院祝融,台灣許多人突然乍醒,變成一日文資關注者。

或許雨果的小說《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太有名,亦可說台灣缺乏全盤文資資訊。聖母院火災後一個半月,世界遺產平遙古城武廟也因施工不慎火災,但國人多數不知,又沉睡了。台灣文資災難頻傳,關心者有限,可是聖母院大火,對台灣而言,卻宛如「現形記」。

文化部馬上表示文化治理要從中央各部會跟地方各級政府一起落實,九月啟動文資修法,但是政府真的是認為國外月亮比較圓嗎?陽明山美軍宿舍群火災,北市擺爛表示沒罰則;彰化南郭宿舍群提報三年至今未進大會,還燒毀其中一棟,面對這些火災,文化部怎麼沒強烈介入,主張修法?朱立倫藉聖母院火災批文化部不重文資,但是淡水施家古厝古蹟遲遲未修,鶯歌「協興瓦窯」,因怠惰受損,兩案皆遭監察院糾正,都是他任內發生。

聖母院大火,艋舺龍山寺立即不販售蠟燭,但文資火災卻很少因為燒香與蠟燭引起。北市工程失火文資,有陽明山美軍宿舍、南菜園、台電核火工程處,事後台北市連一套防火SOP都沒有。更慘的是台灣文資火災主因是「疑似縱火」的「自燃」。 火災之後,固然要談復原、科技防災,也要思考是依照古法修?還是允許新材料?

可是我們平常對文資冷感,到底台灣要等到哪個重要古蹟被燒了,才能喚起集體文資意識?

從巴黎看台北 古蹟修復 艋舺龍山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