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游智維/病毒是大雨,島嶼未來彩虹的前奏曲

聯合新聞網 游智維(風尚旅行總經理)
我們再也不會走回只想要集點打卡、淺嚐即止的移動觀光遊歷。 圖/風尚旅行提供

像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來臨的慘烈疫情下,旅行觀光業瞬間崩盤,產值營收歸零停擺,不知道復甦反彈的時間點。一腳踩在旅行市場中的我,不免頻頻被問起台灣旅行產業未來怎樣辦?我總是笑容以對,樂觀看待。疫情如同黑夜般危險,但是黎明的那刻總會到來。病毒更像是夏日梅雨季節午後的傾盆大雨,往往隨後而來的便是久違的繽紛彩虹出現在森林與天空之間,讓人驚艷。

這一年的巨變,過去被科技推動的倍速前進和無止盡追逐財富的人們,會因為恐懼放慢了速度,求生隔絕了彼此,不曾有過如此充足的時間,開始反思與土地的關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再也不會走回只想要集點打卡、淺嚐即止的移動觀光遊歷。嚮往期待的會是深度體驗、感動不已的宜居生活經驗。這些旅行模式的改變並不意外,只是時間早晚到來的問題。如同每每遇見重大災害意外後的我們,總會立即問候好久不見的朋友,擁抱陪伴最重要的家人,感嘆歲月飛逝、無常總在身邊。

當人們的思維轉換,對於旅行的行為決策便會開始轉變。人在滿足生理與安全的基礎需求後需要旅行,這關係到社交尊重和自我實踐的絕對必要性。我們可以透過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環境異地,得到精神感官和知識智慧上的收穫累積和刺激。轉型的關鍵將不會是旅人的需求,而是在於服務的供應,消費者若想來碗慢火細燉的老甕雞湯,你卻只能端出大火快炒的辣子雞丁。供應端無法滿足需求端,就像是過去引以為傲的代工製造業思維靠著低價與業務獲利,而現在早已是品牌化的服務定位,擁有較高利潤的市場和客群養成後的穩定性。

我們必須把自己想像成是條蚯蚓,用最少資源彷彿腐土中的養分用力求取生存,用全身的力量翻攪泥土,為播下的種籽創造生根空間與製作肥料養分,才能長出屬於我們這塊土地不可取代的花和菓。這一個完整的春夏秋冬四季過去,會是台灣歷史上值得記下的一筆。

要把台灣視為所有產業推動的品牌核心,所有的空間設計、體驗規劃、服務流程,都要立足地方文化作為基底,不要忘了你是誰,你在哪裡。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守舊,而是精神的轉譯得對接國際,滿足不同市場、不同旅人們的日常作息;要同心協力,守護你所腳踩的那片土地,不再是彼此爭奪眼前的獲利,而是攜手創造更大的價值彼此分享;要強烈熱愛台灣,覺得這島是世界的中心,豐富的多元民族人文和驚人的山海生態,你自己很愛才能讓其他人都能愛上這地方,讓旅人一再而再的回來;要把環境永續和文化守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沒有過去的精彩,就不會有經濟收入永續的未來。

就像是那日在霞喀羅古道上遇見的山櫻花,低頭望見滿是一地的落花卻不見樹幹,抬頭望才發現巨大的枝枒早已生長超越其他大樹。因為只有長得比更高才能照射到陽光,求生欲望的使然。唯有深根抓穩在土地上的大樹,才不怕大風大雨的吹襲來臨。我總是相信著,凡事會發生就有其原因與道理,撒下的種籽都是為了即將發出的嫩芽,和未來頂天立地的大樹群。

這一段路,會有不曾見過的風光與精彩。

後疫情時代 新冠肺炎 風尚旅行 游智維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