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浪人私評論】比起公部門,設計師更該擁抱商業
曾有陣子設計界風行討論「台灣風格是什麼?」交鋒過後答案懸而未決,太陽花學運帶動公民參與政治,設計師以民間力量參與,各種小物貼紙百花繚亂。設計之都在台北引發各種正反討論,讓公民開始討論公部門設計。高雄設計節2017年首次迎入公務員參與策展造成話題,幾年下來蔡英文執政也積極迎入新銳設計師參與公部門設計,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經過設計師們巧手調整後的相關設計一公佈就能在網路上創造高流量。台灣美學伴隨台灣共識崛起,藝術設計相關科系林立,每年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彷彿台灣設計前景一片看好。
台灣人對政治從熱衷談論到參與,年輕世代想改變社會的意念強大,公部門美學意識抬頭也是年輕人積極投入的結果,但我覺得媒體過度聚焦不是好事,會讓學生誤判,忘記設計師工作本質在商業服務,將成未來求職幻滅隱憂。生活由各種商業模式建構,美學水準便靠日常生活經驗建立民眾共感。以日本為例,競品環伺、商業高度競爭,品牌只能積極找辨識度高的創作者合作,推出吸睛商業企劃吸引消費。隨著越來越前衛的設計滲透到民間超商、超市,日子久了公民眼界越來越高,所謂美學水準才會真正起飛。
不如我們來歌頌商業,擁抱業主,鼓勵學生進入廣告公司或以服務商業品牌為主的設計公司,從中找到改變傳統商業設計的突破口,我認為才是提升台灣美學水準的根本之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