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後疫情時代】陳鎮川/人生不能只會做一件事情
動輒上萬人的演唱會是聚眾的事業,被歸類在娛樂、非民生必需項目,一定是在大眾健康無虞的狀況下才會開放,而不是量體溫、全程戴口罩觀看,更不可能安排梅花座。試想:身邊的尖叫聲聽起來遙遠,自己叫出聲音更顯尷尬,怎麼有辦法享受娛樂?
我們公司不大,同事一直處在舒適的環境,彼此感情緊密,長期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危機意識,大家可能覺得有川哥在,川哥會接案子回來做。但這次疫情要我們思考:如果世界不再是這樣,你要怎麼存活?你有沒有其他機會讓自己維持一樣的收入?你的能力在哪?這是給年輕人、甚至是所有人最大的機會教育。
現在是靜下心來韜荒養晦的時刻,我很高興同事因此有了從未有過的「危機意識」,我告訴他們,疫情時代讓大家有機會仔細想清楚,人生真的不能只會做一件事情。
我從一月開始備妥週轉金,給自己和公司一段時間陪世界打這場仗,我不減薪,大家是一起作戰的軍隊。工作還是有前置會議可進行,但我不希望同事每天來。有同事告訴我,十月有一場演唱會沒取消,有事可做,但照理來說,五月準備六月開唱,我不可能讓一、兩個月可完成的事,變成用七個月來做,那只會讓公司的運轉變得緩慢,那不叫「有事」,而是刻意虛度時間,不如讓大家回家探親,趁這段時間帶家人走走,比待在公司好。
現場演唱接連取消,但它不可能被取代。直播演唱是過渡期的產物,它的商業機制還沒被設計完成,包括出資者、收費機制和標準,以及藝人酬勞,許多環節有待考驗。且就娛樂性來看,現場永遠有它存在的魅力和獨特性,比如當下的氣氛,台上台下的關係,要有溫度有共鳴,才能盡情嘶吼、吶喊、感動、哭泣。科技再怎麼發達,五感互動仍然難以被虛擬取代。
我一直認為疫情是老天爺對世界的總整理,對一些國家來說,疫情是醫療體系的總體檢,比較悲傷的是過程犧牲了很多生命;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段時間是重整人生的時機,我是一個「既然已經發生,不如正面看待事情」的人。這是每個人必須參與的劫難和機會,世界還是照常運作,我們只能做好準備,等待恢復正常的那一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