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左光平/再起的「語言」分類討論:識時通變,金曲獎想怎麼變?能怎麼變?
今年「遲到但一定會到」的金曲獎甫公布入圍名單,阿爆以排灣族語專輯「kinakaian母親的舌頭」專輯橫掃金曲8項入圍,留下特別的紀錄。此時也看到許多討論,這個以語言分類卻行之有年的金曲獎,是不是也剛好可以趁著當今的分眾時代曲線上揚之時,再給大家更精準而到位的鼓勵。
我個人的看法是覺得,產業其實非常需要這個獎項,前期不公開但公正的過程,加上公平的迴避機制,讓中文音樂地區的從業者都對這個獎項抱以高度期待。確實也在流行層面上造就了幾個巨星,有的歌手一等數十年終於登基,有些歌手在入圍名單公布前完全沒有被聽見,卻在短時間內因此成了排行黑馬,當然也有幕後音樂工作者,因此成為非常「被需要」的選項,這些都是金曲獎對大家很好的幫助。
近年也因為過渡時期的需求,重新增設了「年度專輯獎」,恰好近幾年因為各語種的專輯仍然存在,常常讓「最佳某某專輯獎」剛好不是「年度專輯獎」的得主,當然各種討論都有,也有很多人提出高度可行的解決策略,有時在想,或許排除各語種最佳專輯,只留下年度專輯獎,是不是一個好的方式,但是其實從「文化」角度,又覺得平時能見度低的這些作品需要單獨被拿出來榮耀。
如果真的要取消各語種專輯,讓投票結果不會有難以解釋的困擾,是不是比照奧斯卡模式,讓「年度專輯獎」保留10張左右的入圍額度,但是保留各個語種的最佳歌手獎項,既保持語言項目亮點,也不會有不好理解的狀態發生。每次想到這個,都會想起金曲30黃子軒、茄子蛋和阿爆的演出,在那個時候,語言真的不是那麼重要,技術層面是真的可以解決的。
當然目前的項目其實已經非常盡力顧到全部的層面,演唱、創作、幕前與幕後,不過還是有很多「技術性報名」的小小空間,像是「樂團」與「組合」的定義,有些作品音樂很好,可是其實只是在報名角度上剛好符合,這又是另一個難有共識的定義問題了。
可期的將來,金曲獎和金音創作獎可以在項目上做適合的流通與併項,語言類的作品留給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和本土語言專輯的補助專案來榮耀,一年一度的音樂大事,仍是備受期待,並且幫助得到很多人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