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新日常:在荷蘭Work From Home,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平衡

聯合新聞網 陳若齡
荷蘭新創公司蓬勃,在家工作能為小資本的公司省下大筆辦公室費用,需要團隊開會或討論...

早上八點半起床,稍事梳洗,然後邊吃早餐邊看新聞或社群媒體,九點多,帶著剛煮好的咖啡,從餐廳走到位於客房的「辦公室」開始上班,這是從去年三月中荷蘭首次宣布封城後,先生在家上班(Work From Home)的日常。

由於疫情在歐洲失控擴散,原以為只是非常時期的工作模式,持續迄今,居家「辦公室」從原本的餐桌一隅闢展出專屬空間並添購新設備,而本來就在家接案工作的我,也重新調整適應作息和心情,迎接與先生「和平」朝夕相處的新常態。

Work From Home(縮寫WFH)並不是新鮮詞,但在2020年底被牛津字典選為年度代表字之一,從自由工作者的代稱,轉為因防疫而生的普遍遠距上班模式。

其利弊一直都有爭議,IBM、雅虎早年都曾推行過在家上班,但後來皆全面取消,理由是效率不彰和無法凝聚團隊士氣。時值今日,受迫於疫情,全球有數億人在家工作,在家上班的優點似乎重新被看見,加上數位科技更即時便利(5G、各種免費通訊軟體),美國科技公司如Google、亞馬遜、微軟、蘋果等甚至表態「回不去」了,不僅延長在家工作措施,並表示疫情後將會採用混合彈性上班模式,facebook還直接開出上萬個長期遠距工作的職缺。

對公司和員工來說,在家上班最直接的好處是節省時間和金錢成本。公司能減少市區辦公室的高額租金,招募優秀人才也不再受地域限制;員工則省去早出晚歸的通勤時間,在交通費用極高的歐美地區還能省下一筆開銷,多出的時間能與家人相處,改去學習或投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生活更平衡。此外,因為不需要擠破頭住離公司近一點的地方,居住品質環境也能相對改善。

從長遠角度,在家工作減少交通產生的碳排放量,降低空氣污染,人口不會過度密集於市區。百年歷史的英國汽車服務協會(The AA)甚至預估,隨在家上班被普遍接受,對交通運輸需要會降低,如此一來每年花在改善交通堵塞或開闢新高速道路的鉅額預算,將能改投入到對國家社會更有建設性的項目。

在家工作當然無法完全取代去公司,許多職業性質就是必須到現場,缺乏辦公室社交互動的刺激與成長,也是專家擔憂之處。此外,沒有自制力,以及可能因工作壓力而與家人產生衝突(早晚相看也是會厭煩),都是不贊同在家上班的理由。

有趣的是,處於台灣和荷蘭文化之間,意外發現贊成或反對在家上班的因素,不僅僅是時間或金錢的取捨,還有對待工作的「心理」。

荷蘭早在疫情前就有約120萬人在家工作(目前約330萬人),約占總工作人口數的14.1%,為歐洲之最(平均值為5%),2016年起實施的彈性工時法保障工作超過半年的雇員,可要求調整工作地點、時間或工時,沒有充分理由老闆不可以拒絕。荷蘭人每周平均工時為29小時,正是因為其中兼職和彈性工時的比例很高,高度重視工作和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荷蘭,視在家上班為能多陪家人、讓生活更有品質的彈性工作方式。所以當疫情發生,在家遠距上班很自然地成為「新常態」。

這種常態,除了基於荷蘭的民主參與文化與社會福利制度,還有雇主和員工彼此的高度信任,員工的價值和效率無需靠坐在辦公室證明,老闆也尊重員工的公私時間分配。因此不會出現台灣朋友抱怨在家工作要隨時待命反而更累,或是因誰在家放空沒效率而耽誤進度,更不會有沒經常去公司「露臉」,老闆觀感不好這種無謂的擔心。

疫情或許改變了工作模式,但對工作價值的觀念,以及如何與生活取得平衡,卻要靠我們自己去調整。

◎責任編輯:胡士恩

New Normal 荷蘭 陳若齡 Work from Home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