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案精神」剖析偵探小說史 ── 詹宏志談英國長篇推理小說鼻祖《月光石》

聯合新聞網 張賢森
詹宏志於台中中央書局的第三場「週三讀書會」談柯林斯(William Wilkie...

如同一本偵探小說的開場,詹宏志開場就提出一個勾人的謎團──此小說譯本的文案真實性。

動動手指在網路上搜尋《月光石》,不難找到以下這段話:「詩人兼評論家艾略特(T. S. Eliot)評價《月光石》為,第一本最長且最好的現代英語偵探小說,此一文類由柯林斯創建而非愛倫坡(Edgar Allan Poe)。」這句話也常印在《月光石》書封作為宣傳文案。一般人照單全收的說法,在詹宏志看來,卻是「卡卡的」。

原因是,愛倫坡1841年撰寫的《莫爾格街兇殺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版的偵探小說,確立了「謎團、偵探、揭開謎底」的公式。為何艾略特卻說,此一文類由柯林斯創建?

詹宏志親自辦案,從柯林斯論文集、維基百科到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Victorian Novel,反覆比對,才發現艾略特所指「最長且最好的」,並非「英語偵探小說」,而是「英國偵探小說」(兩者的英文皆為 English detective novels)。艾略特認為,英國及美國偵探小說的路樹不同,前者重以謎團精巧、鬥智解謎,後者在乎人性與社會性。換言之,愛倫坡之偵探小說,與柯林斯之偵探小說,在其眼中,不宜作為比較的對象。

談到作品內容,詹宏志在不劇透的情況下(他笑說,這算是講解一本偵探小說的基本禮儀)...

在讀書會中,詹宏志也當場示範何謂「發現謎團、揭開謎底」的偵探精神,而剖析的對象正是偵探小說史。談到作品內容,詹宏志在不劇透的情況下(他笑說,這算是講解一本偵探小說的基本禮儀),從人物、情節,以宏觀的視角詮釋《月光石》的精巧。

「月光石」根據小說中描繪,是一個鑲嵌在印度月神神像額前的一顆黃鑽石,會隨著月亮的色澤與亮度閃爍不同的顏色。但月光石曾在戰爭中失落,落入英國軍官韓克索之手。相傳,擁有黃鑽石的人,都會受到詛咒,不得善終。

韓克索在臨終前,決定將這顆價值不斐的寶石,贈於他的姪女瑞秋作為她二十一歲的生日賀禮。但韓克索與瑞秋的母親茱莉亞是死對頭,贈禮意圖令人心生疑竇。瑞秋不顧母親反對,堅持收下了「月光石」,就在當晚,它失竊了。也啟動整部謎團。

辦案偵探,則是考夫警佐。原著對於其登場的描繪是這樣子的:「一個頭髮灰白、有些年紀的男人從馬車內走出來;他非常精瘦,瘦到我懷疑他身上的肉到底有沒有一盎司重。他穿著一身合乎禮儀的黑色西裝,領子上圍著白色領巾。他的臉頰削瘦得如同一把銳利的斧頭,皮膚如同秋天的落葉一般蠟黃乾枯;他的雙眼是像鋼鐵一般的淡灰色,眼裡有一種能讓你倉皇失措的力量,當他望著你時,好像可以從你身上挖掘出你自已都不知道的一面。」

詹宏志說,他是英國偵探小說史上第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偵探,也在往後被不斷地致敬。如今想想,「高瘦有力、目光尖銳」也符合福爾摩斯的形象。此一偵探形象太過強烈,甚至安娜・卡瑟琳・格林(Anna Katharine Green)的推理小說《李文渥斯謀殺案》,都特地形容偵探葛萊斯先生與常見的偵探人物不同,身材圓胖,目光總愛聚焦在不重要的事物上,有別於普世認知的偵探,可見《月光石》也在無形中陶染我們對於偵探的想像。

有趣的是,柯林斯最後沒有讓考夫警佐扮演「最後的解謎人」,而是作者在記敘中顯露事件真相。因少了臨門一腳的「偵探解謎大結局」,詹宏志說,這部不符合典型的偵探小說的公式,「比較像是一本有偵探的小說。」

但整部小說的情節,由考夫警佐的問案,勾勒相關人士的回憶,拼湊出事件全貌;也透過證人們的說詞,賦予故事真實的血肉與飽滿的性格,讓情節深刻動人。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思是,詹宏志提到,相對於偵探小說對於犯罪情節的精巧設計,現實世界的犯罪多為一時的暴力,最大的阻礙則是利害關係人阻撓辦案。偵探的力量則來自道德與勇氣,不只是智慧。

究竟是偵探小說,還是真實犯罪案件更為離奇曲折?其實,虛構的小說,以鮮活的筆觸、嚴謹的邏輯,建構出的世界也會形成另一種真實。虛構與現實的交互作用,形成當代對於罪與惡的認知。人們也受到犯罪及推理小說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這一個世代的世界觀。

由中央書局與500輯合辦的週三讀書會,下一場將由詹宏志先生帶領閱讀法國作家儒勒·...

◎ 責任編輯:翁家德

詹宏志 周三讀書會 讀小說 月光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