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齡/疫情既然已讓生活「非常」,試著別焦急回到「正常」

聯合新聞網 陳若齡

台灣疫情急驟升溫,因應警戒升級,朋友陸續分流在家上班,社群媒體只見採買撲空的照片和焦慮憤怒的心情分享,很難不想起去年疫情蔓延的歐洲。抱怨憤怒、焦慮不安,都是在疫情初期難免的情緒,許多海外生活的朋友也都經歷過,現在遠看家鄉也受疫情之苦,心情同樣不好受,身在曾是疫情重災區之一,能貢獻的或許是過去一年多來的學習和適應心得,

台灣疫情急驟升溫,不妨放下焦慮,甚至該換個角度思考,不需焦急著回到原本的「正常」...

關於物資:採買適度就好,外送外賣支持餐飲業

多備些生活物資沒有錯,但目的應為了減少之後去公共場所的頻率和停留時間,因此適度就好,畢竟如果真的封城,超市或量販等民生物資商店會是唯一能去的地方,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封鎖民生必需。況且,台灣網購服務便利,動動手指貨品就能直接到府,不妨也趁此機會嘗試各大超市量販的網購或發掘更多線上店,因此還可能發現一些新樂趣。

此外,也拜疫情才發現FB或LINE、WeChat等通訊軟體潛藏不少外送、外賣團,口碑不妨和朋友互通有無,一方面能支持餐飲業,也方便不習慣使用網購或外賣平台的長者。

關於保健:把基本做到最好,保持心情平和

勤洗手、正確配戴口罩,始終是最簡單且實用的防疫辦法,其他或許如搭配酒精消毒、戴拋棄式手套等,做到讓自己安心不緊張的程度就好(有朋友因為到處要消毒反而很焦慮啊)。

除了外在,健康的身體是防疫的最後一道防線,作息正常、適度運動或補充維生素,提升免疫力也多少能抵抗病毒。另外,記得去年疫情高峰時,包括荷蘭等許多歐洲城市的醫療體系都吃緊,因此非緊急的看診,如眼科、牙醫等幾乎全都暫停,台灣醫療資源充足應不至此,但如果有這類問題,或許可先處理好。

最重要的是,別再盯著每日確診數字和傳染相關新聞,媒體恐慌性的報導讓人焦慮,除非是重要政令,盡量少看流傳的訊息以免被不實消息誤導,保持心情平和才是健康的根本。

關於在家上班(WFH):保持工作效率,適度與家人溝通協調

非常建議趁此時布置一個居家的辦公空間,就算空間不大,隔出生活和上班的區域,能保持工作效率及原有的個人生活。有另一半或小孩的人,更需要獨立的辦公或個人空間,能減少長時間共處的摩擦,也能輪流應戰小孩。

另外,家事的分攤也最好先有共識,好比在家上班後才發現一日三餐逼死人的,不是要吃什麼而是誰去洗碗。或許這也是買台洗碗機或掃地機器人的好時機。

關於好好生活:防疫是持久戰,重新適應生活

就是現在!說了好久該整理的房間,還是已堆成小山都沒看的書,那些想做,但總是因為很忙而沒做的事情,是時候來進行了。不要把減少外出聚會的居家防疫當約束,想成是多了整理生活的機會,就會發現在家也有很多事可做。

像不少朋友重拾烘焙和做菜興趣,另外如植栽、針織、畫畫、跳舞和前面提到的運動,善用線上影音或課程,也能更精進或因此發掘培養新嗜好。就算只是拼圖、遊戲、重看舊書或單純享受喜歡的音樂、串流影集或電影,都是好好生活的開始。

對比歐洲迄今許多城市每日確認人數都還是數千上萬(如荷蘭目前每天約5、6000人確診),台灣仍是很安全的地方,加上不似歐美個人自由至上,多數人都遵守防疫規範,因此不妨放下焦慮,甚至該換個角度思考,不需焦急著回到原本的「正常」,而是學習改變並適應「非常」。

原本在阿姆斯特丹開瑜珈教室的朋友,因疫情轉往線上開課,反而招生到跨國學生,生意大為拓展。在布拉格從事餐飲業的朋友幾經打擊,但仍持續調整步調,開發餐點飲料或因應外送的新包裝,與供應商到合作伙伴打氣共度,今年獲選為捷克10家最值得關注的新創公司之一。

疫情是一場危機,但也可能是變得更好的轉機,就看我們如何應對。

◎責任編輯:胡士恩

陳若齡 荷蘭 疫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