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文化觀察家游智維/疫情過後,台灣如何與外國旅客真心交朋友?
COVID-19疫情開始後,全世界的國境幾乎都封鎖了。過去習慣每年安排國外旅行、拜訪外國友人的我,也轉而使用線上方式與外國友人們聯繫,互相交換彼此國家的近況。感謝網路時代,就算相隔兩地,我們的情誼也不會因此中斷,每次聊到最後都不約而同想念過去自由旅行的美好時光,並約定解封後一定會去拜訪對方。
然而,我們都知道,就算疫情過去、各國解封,旅行模式也無法完全回到「過去的美好」,勢必迎來一些改變與轉型。就我的觀察,最大的變化將是旅行的距離及天數。目前已經有部分國家逐步解封中,但全世界的解封進度不一,因此短期內仍會以國內及鄰近區域的短程旅行為主。消費者絕大比例的旅行預算將投入至國內或鄰近區域─那些過去我們可能不會特別關注的地方,而地方能否整合特色亮點、規畫出精彩的深度旅行,則考驗在地業者的觀念及準備。
此外,旅行與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過去我們熟悉的三五天小旅行,由於單趟旅行成本上漲,旅行天數必會拉長。甚至還有一股新型態的移動風潮正在興起,有更多人考慮「旅居生活」,配合當地的防疫狀態一邊生活、一邊旅行。
例如去年台灣疫情穩定,還曾掀起了一股外國商業人士以專業資格旅居台灣的熱潮。如今歐美各地逐漸解封,懷念旅行空氣的人們開始移動前往他處,停留比過去更長的時間,成為新一波旅居的模式。試問自己,在不遠的將來可以出國旅行時,會不會採取同樣的方式讓自己花更長的天數停留在一個地區呢?
雖然目前台灣疫情進入緊急狀態,但當疫苗陸續到位後也可望逐步解封。而在這段期間,儘管台灣旅行產業暫時停擺,仍然應當積極為國境解封之日做足準備,思考如何提供更符合後疫情時代的旅行產品給願意到訪的外國旅客。
我一直認為,台灣在國際觀光推廣上遇到的困境,或許源自於我們自身不夠真正了解台灣。台灣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高達268座,讓外國登山客嘖嘖稱奇;台灣四面環海,位在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之間、寒暖流交會之處,海洋生態豐富,也是新興的潛水祕境;台灣還有許多來自不同地區、文化多元的族群。「台灣學」的學問博大精深,也許研究一輩子都無法透徹。
除了要了解自己以外,也要深入認識每個國家族群、不同歷史文化形塑出的個性,找出台灣與他們之間的關聯性。我時常覺得,行銷台灣如同交朋友,都是先找到共通點拉近彼此距離,再以獨有的特色去深交學習。我曾經接待過許多中國朋友,我們擁有相同中華儒家文化共鳴,同時間也有國共內戰後兩岸因不同情勢發展出的歧異,可從這些異同之處開始我們的話題。面對日本朋友時,台灣國內留下了眾多日治時代的城市規畫及公共建設等,都與日本歷史息息相關;台灣人熱情豪爽、不拘小節的性格與日本人大相徑庭,反而成為吸引他們的魅力。
更重要的一點是,永遠不要吝於展現出自己的「真心」。幾年前我赴日參展行銷台南,盡可能不使用輸出背板,改以藝術家作品作為佈景;受邀參展大阪著名活動「大阪光之饗宴」時,捨棄絢爛的霓虹燈飾,而是掛上由小朋友所繪製的燈籠,上頭畫著他們心中的台南美好。我們試著在這些細節之中加入自己的心意,對方才會為我們所感動。疫情帶來了衝擊與轉變,旅行產業也必須隨之調整自己的腳步,然而,人與人之間的真心情誼才是永久不變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