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隆/激情過後,運動產業需要恆久的熱情

聯合新聞網 黃俊隆
19歲桌球好手林昀儒大戰世界球王,掀起「桌球熱」。 圖/路透

運動,做為一門產業,終究得回歸、仰賴市場機制,也就是一個國家的運動人口、消費環境條件──除非我們要走向中國的極端例子。

說個小故事。18年冬奧,43歲的我在紐約念運動管理研究所,當年收視率在美國突然大掉──因為美國滑冰意外未能奪牌;然後又突然奇蹟式攀升──因為一個連美國人大都從未聽聞的運動「Curling」(冰壺),竟然奪下金牌。美媒也不免與台灣一樣,一窩蜂大肆報導這個運動,這些平常工作是調酒師,利用下班時間自行訓練,最後奪牌的勵志故事。

運動管理理論的教授在台上問同學們:「國家是否應該成立體育推廣相關部門,撥大筆預算去推廣這些冷門運動?均衡發展我們的各項運動。」台下美國同學一面倒,對教授這問題提議完全不領情。

運動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休閒文化,是商業體制,不該用政府力量去干籲。總結同學的意見大抵如是。

回到林昀儒赴中國聯賽一事(請中國教練來台灣當個別指導是另一回事),台灣有符合林選手實力等級的高水準職業聯賽嗎?趁現在「桌球熱」希望很快會有。對比,台灣運動人口相對更多、選手素質更為整齊的羽球,幾次私下與戴爸爸閒聊請益,感嘆台灣是有實力、環境相對成熟的,可惜並無職業聯賽,更別說職業聯賽再更進一層級的──企業競標選手代表該企業出賽的商業機制模式。

但至少,今年起,台灣總算有兩個運動職業聯盟──棒球中華職棒與籃球P.League+。當這次種種奧運爭議事件落幕,希望大家可以繼續保有熱情,多多以行動支持台灣運動產業發展,無論買票入場或電視收看,都是對台灣運動產業健康發展有所貢獻。不只運動產業,若要稱之為產業──出版、影視、流行音樂⋯⋯我始終相信台灣民間的活力,比起仰賴政府的奧援,更是關鍵。

責任編輯:胡士恩

東京奧運 林昀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