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發/富裕的定義,不只是數字的增長
富裕有兩個途徑:第一,有更多資源;第二,有更少慾念。不可否認,人的慾望破壞了生態,但當大家於炎夏享受著冷氣,手中用著更快、更新、更好看的3C產品,希望在更短的時間之內,享受到餐廳的美味和網上購物的宅配,這些「要求」、「期待」、「慾望」推動著社會的「發明」,醞釀出更多的「科技」。要達到這些目標,便要更多資源:人才和錢財。能集結「雙財」者,通常是創業家、企業家和資本家。
看看另一通往富裕之路 ——「佛系」、「低慾望」、「斷捨離」、「小確幸」,哲學一點去理解,當人減低慾望,期望落空變少,心靈變得豐足。此豐足雖不能量化,但其重要性不亞於俗世的富足,正如俗語有云:富人並不一定快樂。無錯,但不富,亦不保證四大皆空和滿足的生命。既然富有與快樂沒有因果關係,那我們應多思考如何變得富裕,擁有更多資源去為理想生活而貢獻,為世界創造更多快樂的可能。
也許我們都憧憬北歐的優質生活,嚮往日本的靜謐國度,欽慕紐約的繁華都會感,但要有這一切,不得不現實一點,看看這些地方的富裕與生產力的關係。活在今天而不善用金融和經濟,好比坐在金磚上餓暈。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在《國富論》中說過:沒有一個大部人處於貧窮和缺乏中的社會能夠繁華和快樂。(No society can surely be flourishing and happy, of which the far greater part of the members are poor and miserable.) 這位幾百年前的古人跟我們有何關係呢?他的思維奠定了今天的資本主義,以及大部分富裕國家的營運方式。當我們活在一個連共產國家也擁抱資本市場經濟的時代,我們便有責任多思考資本、生產力和社會繁華之間的關係;當不少人為了錢而煩惱生活,那就應多想想資本的問題。
回想大家曾為付不起房租而煩惱過,因為不夠錢創業而失落過,這代表著一個個落空的目標;夢想不能成真的地方又豈會是樂土?這裡衍生更多思考:人是否可以擺脫眼前資源問題去造夢?換句話說,我們應否因為資源不足而不造夢?又為何不斷突破的奧運選手、創業家和發明家都在談夢想?那是不是人有夢想便會富裕?
沒有目標的人並不需要金融。沒有目標,金錢也不過是一串無意義的數字。腰纏萬貫的人失去目標就如一顆枯竭的樹;個人為家庭而努力賺錢,富翁為改變世界做慈善,這些行為展現出金錢的意義,每分每毫都洋溢著朝氣和生命力。人如是,家庭如是,公司如是,社會如是。
讀到這,你也許發現富裕的定義,不只是數字的增長,而同時要具有貢獻的意義。那如何達成一個富裕的社會?我相信,一個地方只要有夢想,便有生產力,自然而然便有創意和創造力,以上皆有,這個地方便充滿希望和生命力。我們應多想想夢想,多談談生產力,一個社會的士氣,如奧運競技場上的運動員和螢幕的觀眾一樣,互相連帶和感染。我們之所以因運動員的付出而動容,因為他們象徵著夢想和實踐。
那什麼是生產力?如果單靠量化的指標去論社會成敗,是過時的,一個地方的GDP不能反映文明水平和貢獻。在快要閉幕的奧運前,我們可將運動員精神實現在各自的生活崗位上;敢造夢,多討論為別人貢獻的生產力,不僅個人會因此變得富裕,家人、身邊的朋友和整個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我們今天的付出,為了解決哪個問題?為了貢獻什麼?想通了目標,便發現金錢的重要性,便想要學習金融。
◎責任編輯:胡士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