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CURA PIZZA:加蚋仔的拿坡里

聯合新聞網 于國華

閒步走在東園街,感受老台北生活。這區域舊名「加蚋仔」,曾經百業繁榮、車水馬龍,電影院就有三家。如今蕭條街景中,唯一經常需要排隊的店家,是窯烤披薩CURA PIZZA。

CURA PIZZA店主張中豪製作披薩全神投入、樂在其中。圖/于國華提供

走到CURA PIZZA門前,店主張中豪正低頭製作麵皮。他偶而抬起頭,隔著玻璃和路人打招呼。

披薩店現址,曾經是東園街唯一的藥房;創業的藥房老闆是張中豪的阿公。從小以為自己是貴公子,直到阿公和爸爸相繼去世,中豪驚覺家產早已散盡。大學畢業後,他做房仲、賣保險、穿西裝從事藝術經紀,但始終不踏實;想起小時候在家招待朋友,買來披薩分食的快樂,他決定重新開始。

中豪到名店Pizzeria Oggi當學徒,那時已經26歲。他切斷和朋友的聯絡,「把自尊降低到趴在地上」的完全投入,直到獨當一面。為了做出更好的披薩,他必須了解食物的起源和文化,於是用盡存款,飛到義大利拿坡里學習,取得當地商會頒發的披薩認證。

張中豪穿梭在拿坡里巷弄,看著行人慢走的街道、等待客人的商店,尤其陽台晾曬衣服情景,都像極了加蚋仔。他不禁想像,回到東園街開店賣披薩,味道一定很對!

CURA PIZZA店主張中豪喜歡和窗外走過的鄰居打招呼。圖/張中豪提供

中豪租下老屋創業,還從拿坡里運來瓦斯柴窯,這些都令街坊側目。幾年過去,CURA PIZZA站穩了,中豪更積極投入社區事務;他說,目前在加蚋仔開店或創業的年輕人,已經差不多三十位,終於帶來了老街的朝氣。

走進CURA PIZZA,張中豪白扁帽、白POLO衫、白長褲,眼裡傳送著明亮如南義陽光的笑容。製做PIZZA的空間不大,他在工作檯前滑步移動,揉麵、上料、塑形,舉長柄披薩鏟轉身送麵皮進窯爐,屈身從爐口向內觀看火候。間隔差不多手作一個披薩的時間,再拿起長鏟探入爐腹,從龍眼材的炭火中帶出披薩,退後、側轉身,表面點點炭焦、冒著熱氣的披薩從鏟面滑上檯面,等候裝盒。

烤披薩的動作周而復始,帶著慣性的節奏,令我想起經典電影《萬花嬉春》。中豪樂在其中的工作,在這一坪多的空間裡,演出了老式歌舞片的流暢身段。

店裡懸掛許多布面,掩映的暗影投在牆面;占滿一片牆的壁畫是拿坡里巷弄風情,陽台晾曬著色彩明亮的衣服。中豪說,老城市的巷弄生活感,是他最深刻的拿坡里印象。

CURA PIZZA店主張中豪得到拿坡里的披薩認證。圖/張中豪提供

「瑪格麗特皇后披薩」出爐裝盒,這是最傳統的拿坡里口味。我捧起透熱的外帶紙盒,剎時感覺CURA PIZZA好像時空轉換機。因為中豪的披薩,加蚋仔和拿坡里,這兩個命運類似的城市角落,竟然跨越時空的連結在一起。

于國華 美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