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家姚謙/徐冰「地書」:元宇宙的入口

聯合新聞網 姚謙

認識徐冰應該是從氣味開始的,2001年他在誠品畫廊以桑養蠶,再以蠶繭為平台創作的作品開始。當時對才剛開始收藏藝術沒幾年的我,是一次藝術思考的跳躍;每個周末到誠品的我,總是遠遠地就聞著桑葉以及蠶寶寶們的氣味,然後困惑的思考這位藝術家想表達什麼。那是一次驚心動魄的展覽對畫廊從業者來說,但對我來說,卻也是我對藝術一直保持著問號開始的習慣。

徐冰老師(右)。圖/姚謙提供

好奇心如我,「問號」永遠是活下來最有動力的一種力量,因此,開始試著搜尋有關徐冰先生的創作,那時候知道他之前已經令許多令藝術圈討論以及讚賞的作品,特別是文字意義上的思考。讓我更深刻的檢查自己對文字與思維的邊界再思考;藝術不單單只是美好地描述或情感抒發,它甚至應該包括科學和哲學的分析性,那是當代藝術的最迷人的部分,這也是徐冰老師讓我對藝術瞭解的拓展最重要的部分。

徐冰老師所有創作幾乎都是從人存在的生活、文化、過程息息相關,藉文字、菸草、灰塵或其他傳遞的符號、形象的溝通與變遷。對於人際之間種種,因為族群、地域、國籍的差別,溝通上所透過的語言、文字一方面對內形成了邏輯力量,但也造成不同群眾、國籍之間認知的差異;而藝術家的敏感觀察再進而思考創作,可供此時或來日閱讀者的對照參考,世事滄桑卻因此有了可循的軌跡推斷。

徐冰老師的「天書」到「地書」似乎是他一直在他思維邏輯主軸裡延伸至今40多年不曾停止的挖掘。「地書」剛形成時,聽到徐老師提及「地書」與台灣年輕人因為網路興起,新語言、文字、符號快速湧起,交雜使用成新常態,年輕人統稱為「外星文」,這似乎也隱約對照了「地書」某部分的元素與基礎。當時的我極有參與感,雖然那時已入中年,但是從事娛樂行業與年輕人經常接觸,可以完全理解年輕族群因閱讀、文字習慣上的時代變遷產生的思維變化,似乎「外星文」這個統稱,再到徐冰老師的「地書」有了一些見證之意;徐老師甚至宏大的進行把「地書」組裝至真實人群中去預先使用,無論是在真實的世界或網路世界。

徐冰的「地書」。圖/姚謙提供

2012年,當徐冰老師在誠品做了一次「從『天書』到『地書』」的展覽,用更多的空間描述「地書」可能形成的生活場景。那年正好〈鏘鏘三人行〉,有一次台北行的拍攝工作,就把其中一期,透過我與誠品畫廊的聯繫以及徐老師的支持下,在預想「地書」時代的展場裡完成了一期拍攝工作。

那是一次令人難忘的經驗,在今天看來那場景己是平凡如常的真實了,在中國大小城市已經習以為常的四處存在,而「地書」仍在延伸擴建著。經過十年後的今日,這個概念創作終於有了具體的描述實體;「地書」成了一本真的書,書中描述著此時當下一位白領的白天與黑夜,以實體去表述概念的一個作品,而概念仍在延伸發展中。我想像著當下一步虛擬、網路混和的「元宇宙metaverse」世界來臨時,地書將會是多麼適用。

當我看著徐老師翻讀這本「地書」時,看他把「地書」那些符號解釋成畫面、聲音、意像俱在的故事。突然覺得有趣的藝術家除了創作能力之外,浪漫以及開闊的思考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徐冰老師這本「地書」包含了所有,這是我收藏這件作品最大的價值。

姚謙 藝術 藝術家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