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埔里:人與蝴蝶的轉型共生

聯合新聞網 于國華

如果台灣是蝴蝶王國,首都毫無疑問落在埔里;這裡有密集的蝴蝶種類,也曾經是蝴蝶加工產業聚落。而今,埔里有一群人正在努力,找回記憶中漫天蝶舞的詩情畫意。

廣植蜜源和食草植物,紫斑鳳蝶在紙教堂翩翩飛舞。圖/顏新珠提供
剛羽化的保育類黃裳鳳蝶,出現在埔里紙教堂。圖/顏新珠提供

二十世紀初,埔里開始向海外出口蝴蝶標本。戰後大約民國五十、六十年間,「蝴蝶經濟」達到鼎盛,台灣各地捕抓的蝴蝶都送到埔里,樣貌完整、品種珍奇的蝴蝶製作標本,其他則取下蝶翼製作貼畫。台灣邁向繁榮的初期,數以億計蝴蝶,用它們美麗的身形,為台灣換取大筆外匯。

埔里著名的木生昆蟲博物館,是蝴蝶王國的紀念碑。創辦人余清金是捕蝶高手,更是國際知名的昆蟲研究專家,他收集大量珍稀標本,都典藏在這座博物館。他也是台灣蝴蝶加工產業龍頭,工廠曾經僱工多達兩百人。

隨著台灣高速發展,蝴蝶棲地遭到破壞,翩翩起舞的斑斕彩翼,從此藏匿了蹤影。埔里全盛時期將近五十家蝴蝶加工廠,如今一家不剩。對於蝴蝶的思念卻在埔里蔓延,尤其為了生計曾經肢解蝴蝶的鄉親,格外期待蝴蝶漫天的景觀重現。

九二一地震之後,埔里桃米社區成功轉型,成為聲名遠播的青蛙村。十年前,居民討論未來發展,一致同意找回失去的蝴蝶。這次不為經濟,而是為了「與蝶共生」。

「找回蝴蝶行動,是埔里的第二次現代化!」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第一次現代化為了經濟,第二次現代化為了生態永續。蝴蝶繁殖的地方,必然生態良好、更適合人居,「由蝴蝶帶領埔里成為生態城鎮,落實永續宜居的環境建設!」廖嘉展說。

吸引蝴蝶要栽種蜜源植物,圖為蝶群圍繞火筒樹吸蜜。圖/顏新珠提供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聚集蝴蝶先要有花。蝴蝶向花而來,目的是食物;能夠吸引蝴蝶的是「蜜源植物」。廣植蜜源植物並不夠,還需要「食草植物」餵養毛蟲,蝴蝶才有機會繁殖羽化。

再造蝴蝶家園行動,十年前在埔里展開。首先培訓志工執行生態調查,了解蝴蝶出沒與習性。長期記錄發現,台灣擁有418種蝴蝶,埔里及鄰近地區登錄到214種;陸續發現三十多條蝴蝶出沒頻繁的野徑,未來可以規畫賞蝶步道。棲地重建同時進行,雖然經費有限,十年已經改造將近六十處棲地。例如紙教堂周邊,陸續種植一百多種蜜源和食草植物,如今每逢盛夏,可以看到眾多紫斑蝶、烏鴉鳳蝶等群聚飛舞,甚至出現保育類蝴蝶如黃裳鳳蝶等。

讓蝴蝶消失很容易,只要一台怪手剷平棲地。讓蝴蝶回來很難,需要生態重建,以及民眾維護環境的共同行動。埔里有個民眾自發的「蝴蝶交響樂團」,悠揚樂音經常繚繞,好像召喚彩蝶來與音符共舞,譜出美好生活的願景。

十年持續調查,埔里記錄了蝴蝶的生態,圖為蝶群在南山溪汲水。圖/顏新珠提供

環境教育 埔里 蝴蝶 于國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