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日光曬麵、看天吃飯:日日好日 曬麵人

聯合新聞網 于國華

「我用一年時間學曬麵。為何一年?四季曬法不一樣!」余玫芬解釋曬麵人要適應四季氣候,令我想起電影《日日是好日》,作家森下典子自述的茶道經驗。好不容易學會整套動作,老師要她忘掉、重新再學,因為夏去冬來,茶道配合季節從夏茶換冬茶,沖泡方法都不一樣。

煮熟起鍋的日曬麵線條條分明,柔韌軟彈。圖/于國華提供

日光曬麵看天吃飯,但老天不是天天好臉色。玫芬每天觀察老天情緒,調整水分比例、拿捏溫度溼度,一天之中順著日頭移動,掛麵有時曝曬、有時陰乾,還要換面或吹風。以人度天難免失誤,遇到曬麵失敗,玫芬鼓勵自己:「沒關係,今天失敗、還有明天。」

十五年前,玫芬和丈夫劉銘晏放棄在高雄的汽車材料生意,打算轉行;她和先生的擇業條件,是包括兩個小孩的全家四口要能夠住在一起。聽長輩說,屏東潮州日曬麵店竹輝行,老闆年紀大了要結束;玫芬不忍心傳統口味消失,和先生接下這門手藝,舉家搬到潮州鄉間。

余玫芬製做日曬麵十五年,樂於分享生活的美好。圖/于國華提供

如今,陽光亮麗的日子,十台曬麵車排列在花木扶疏、農作環繞的庭園,麵香瀰漫。但是,玫芬說,剛來時荒煙蔓草,第一年抓到雨傘節、眼鏡蛇超過一百條。

人要適應環境、環境也在適應人,現在出沒的蛇都沒有毒,可以和平共處。「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消費者!」玫芬曬麵十五年了,聞到麥香還是很開心。她十年前開始在部落格寫日記,後來換成臉書,每天分享農村生活喜悅。玫芬希望顧客知道,竹輝行的麵,都在這樣環境和心情下製作完成。麵的味道,是認真惜福的生活味道。

製麵日子早上五點半上工和麵,八點半曬麵過中午,下午包裝。玫芬個頭嬌小,她說,做麵是勞力差事,自己力氣不夠,經常受傷;但是「有一種志氣叫做堅持」,還好夫妻兩人眉來眼去,求救只要一個眼神。除了延續舊店號「竹輝行」,玫芬用「玫來晏趣」做品牌,除了「眉來眼去」諧音,她解釋說:「有玫芬在,銘晏的生活才有趣!」

「玫來晏趣」製作傳統日曬掛麵和麵線,還有添加台中蕎麥的蕎麥麵;尤其「甜蕎麥麵」做到蕎麥、小麥比例55:45,用麵粉筋性的極限,換得飽滿的蕎麥香氣。支持屏東可可農,玫芬研發獨特的「日曬可可麵」,完整的可可香味和營養,完全融入日曬麵的Q彈口感中。

森下典子在《日日好日》書裡寫著,茶道和四季相連,沖茶方法、器具、和菓子、字畫隨季節變換,藉由茶道領悟生活美好。製麵同樣隨著季節變換方式,玫芬十五年做著相同工作,卻感覺每天都有不同。如何能夠日日都是好日子?接受日常生活裡的好,日日都會有好事。

「玫來晏趣」的製麵環境如同花園。圖/于國華提供
先生劉銘晏是余玫芬「眉來眼去」的製麵夥伴。圖/于國華提供

于國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