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真正的「原味」,是生命原本的味道
走在邱家兄弟水產養殖場,像在公園逛池塘;但這裡不是一池,總共七十池。聽邱家大哥邱經堯分享自然生態養殖經驗,我想起莊子與惠子辯論:如何知道魚的快樂?莊子告訴惠子「我知之濠上」,看魚群水裡游就能知道。如今邱經堯每天在池邊觀察水相、天相,給魚蝦最快樂的生活條件。
邱家兄弟二十年前接手養殖場,訂下嚴格的生產標準:完全不放藥。為達到目標,不斷研究水產生長的天然條件,在養殖場裡的每一個水池,創造獨立而圓滿的生態系統。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土」邱經堯將這句話掛在嘴邊。魚蝦的成長必須和天地水土自然共生,所有的生命要一起照顧。邱經堯說,每一種生命都有求生本能,表面平靜的水池,其實是個動態競技場,只要一場雨、池水鹹度改變,生存戰爭立刻開打;至於勝負,是各自生命的造化。
腦中閃過各種戰爭的畫面。我好奇的問:「等待自然分出勝負?但這池子裡,生命的市場價格不同,有些根本不值錢?」
「農業面對的是生命,生命不能用錢衡量!」邱經堯說,當然可以用科技方法投藥,保住有價值的水產,但這不是自然之道。生命具有對抗環境變化的韌性,但要維持在限度之內。他調節水質、投入餌料,讓生態系統維持穩定,「借用中醫概念,讓生態機能自己恢復健康,而不是人為介入控制。」
「如果超越臨界,救不回來呢?」我再問。邱經堯雙手一攤說,如果這樣,只能接受死亡。
想起莊子喪妻的故事。惠子前往喪家弔唁,見莊子在唱歌。惠子指責莊子無情,讓莊子說出了生死歸返自然的道家生命觀。大道至簡,即使養殖的生命,同樣依循自然之道。
「沒有辦法完全管理生產者;只有生產者自律。」邱經堯說,生產過程有太多細節,每個關鍵都是成本,但生產者很難決定價格。邱家兄弟的虱目魚,從魚苗養到收成至少十五個月,是大多數養殖場的三到四倍時間。養殖密度低、時間長,更嚴格管控飼料成分,因為「病從口入」,人和魚都一樣;何況這些魚,最終是人的食物。
邱家養殖場除了虱目魚和白蝦,還有維護生態平衡的工作魚包括大頭鰱、鯽魚、筍殼魚、龍胆石斑等。邱經堯每天巡池,從各種跡象判斷池水生態訊息。養大的水產,捕撈立刻進入冷鏈,在保鮮的情況下處理和出貨。這一切努力,只為了消費者口中的鮮味。
真正的「原味」,是生命原本的味道。不論動物或植物,原味是它們的本質、加上成長狀態的累積。我相信,沒有土味、肉嫩味鮮的魚,就是在自然環境裡,快樂長大的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