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馬欣/「丹尼爾約翰斯頓:魔鬼詩篇」:為何通往地獄的路 常因善意舖成?

聯合新聞網 馬欣

在藝術圈,天才與自毀的故事令人惋惜也相對引人好奇。「丹尼爾約翰斯頓:魔鬼詩篇」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雖是拍攝音樂兼繪畫才子的紀錄片,但同時又由他來探照美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丹尼爾約翰斯頓:魔鬼詩篇」劇照。圖/造次映畫提供

此片令人驚喜之處在於它沒有歌功頌德,也沒避開後來丹尼爾約翰斯頓這位一鳴驚人的天才,之後如何因躁鬱症自毀,反顯出一個人即便生病了,仍能以藝術拚命求生的過程。在一片厭世氣氛之中,終讓人看到黑夜中的希望。

丹尼爾這才子在資源不夠的情況下,自己將創作錄成了卡帶,並送給音樂人與記者,以這樣「願者上鉤」的方式推銷自己的作品,同時在麥當勞打工維生。他音樂中的童趣觀察相反於混濁世道。業內人驚豔於他的處女作,卻只能打到麥當勞與他敲通告,因他沒有個人聯絡方式。

然而在他走紅的當下,他的精神問題也浮上檯面。原來他成長的家庭是來自基督教家庭,保守的西維吉尼亞州的集體壓抑,與過度的規訓,使得他這高敏感的孩子常感到他的原罪,反成為一個隨時自我檢討同時又想掙脫教條的矛盾體。

此片呈現出美國過度規訓與過度自我主義的兩種極端。等於在觀看「通往地獄的道路充滿善的信念」的現代矛盾。

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少數,他們的身影也曾經出現在名片「魔女嘉莉」,以及導演漢內克知名的金棕櫚獎電影「白色緞帶」相呼應,都在過度的規訓與道德壓抑下,造成了人性的反撲。而呈現在「丹尼爾約翰斯頓:魔鬼詩篇」中,則由於是真人真事,更令人感到在不被理解中,丹尼爾仍以對音樂與繪畫的熱愛得以倖存,成為一股動人的力量。他在自宅錄的「嗨,你好嗎」的專輯,至今仍被視為是天才之作,他所畫的圖像仍是流行圖騰,穿在各代名人的身上。

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只要拍給主角的粉絲看,而是更多讓人看到他們的生存意。這部片可以看到自由人深刻的內在掙扎。固然過得辛苦,但因他呈現了教育的一元化與宗教教條化,更因他而感到每一代年輕人的卡關,其後勁有如「麥田捕手」的餘韻不絕。

「丹尼爾約翰斯頓:魔鬼詩篇」劇照。圖/造次映畫提供

電影 影評 馬欣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