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人李擴/《模擬市民》如何成就生活現實?

聯合新聞網 李擴

身為物質消費人種,若一夕之間失去所有家具與心愛物品,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對《模擬城市》遊戲設計者威爾萊特(Will Wright)而言,一場燒毀住家的丘陵野火,恰好為他開啟一趟探索之旅,思考當代生活裡,人與空間及消費物件之關係。為人熟知遊戲軟體《模擬市民》(The Sims),就是在此背景下,由他與一小群程式設計師與創作者耕耘而成。

《模擬市民4》以豐富內容映射現實社會的消費生活。圖╱EA提供

最初,在遊戲開發過程裡,「人」並不太被重視。萊特所構想的,是一個數位版紙娃娃屋,重點在讓玩家進行房屋設計與家具配置,軟體接著模擬出生活其中的效率和樂趣(或無趣)。由螢幕像素組成的人物,像白老鼠一樣,只是虛擬住宅的試驗者。

據Vice網站近期採訪《模擬市民》原始團隊的口述回憶,萊特深受《建築模式語言》 (A Pattern Language,設計理論家Christopher Alexander所著)啟發。此書1977年出版,羅列253種城市、建築物與構造物的模式語彙,精闢解析人類行為與空間不可分之相互影響。每一扇門與窗,每一個柱廊、桌椅或燈光皆有箇中道理,遊戲十足呈現這點,至今仍是最易上手的室內設計軟體。

2000年開始的《模擬市民》系列,到2019年已累積創造50億美元營收,躋身史上最賺錢遊戲產品之列。出版商EA每年推出遊戲更新與可購買下載內容,讓這款模擬遊戲成了當代生活趨勢演變紀錄者。零工(gig)經濟、網紅職業、族群身分與性別認同,陸續被更新加入至遊戲中。虛擬人物也從如美式情境劇的刻板印象,逐漸轉變為與現實中玩家同樣多元有個性。

讓EA也始料未及的是,已上市8年的《模擬市民4》(剛在各平台轉為免費下載),吸引大量使用者創造內容及功能修改模組(mod)。舉凡打扮穿著到居家用品,創作者們競相製作實際存在商品或創想設計,更有不少高手改寫程式碼,將複雜人際情感、金融體系、身心健康等模組置入模擬小世界。現在的「市民」們不但更加有血有肉,就連生活也被創作者們大幅升級。

今年2月,《紐約時報》美食版刊出「為何《模擬市民》成為網路上最精彩的飲食之處」文章,特別指出在第4代遊戲中,來自各文化食物終於成為遊戲重點——以往虛擬市民僅需充飢就滿足。而在創作者們添加大量真實食譜之下,這個虛擬世界已成為人們可以完整體驗從種植養牧到配料烹煮的美食場域。

1999年,E3遊戲大展攤位上,歷經多年開發的《模擬市民》團隊驚覺,排著長隊玩家們對像素人物的好奇心遠遠超過他們期待。以女性為主的非傳統遊戲玩家成為支持者,更是系列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讓電腦遊戲進入到大眾娛樂領域。

放眼未來,下一代《模擬市民》甫發表,除了更加擬真,我預測將成為高度連結玩家生活的網路平台。以虛擬房地產出名的Everyrealm,亦準備在明年推出元宇宙裡的房屋設計遊戲。威爾萊特也沒閒著,他公開了備受媒體矚目的區塊鏈新遊戲。

想逃避現實來場虛擬購物生活?很快你將有更多目的地。

李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