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家李清志/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老街建築保存與再生

聯合新聞網 李清志

最近到台北老街大稻埕迪化街地區,總是會遇到許多外國觀光客,不只是歐美遊客,也有許多日、韓觀光客的身影,似乎一切又回到疫情前的繁榮景象。

保安街星巴克。歷史建築在城市更新中,只保留原本街屋立面,後面則蓋起大樓,形成歷史...

老街是一座城市歷史的發源地,是儲存城市記憶的地方;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會試圖去保存老街區,作為城市歷史記憶的保留區。老街地區是觀光客最喜歡去的地方,因為新的城區、摩天大樓與高架道路,全世界幾乎都一樣,只有老街可以呈現出一個城市的身世與特色,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身世,就一定要到老街去走走。

老街成為觀光客最愛去的城市街區,因此許多城市都把老街區劃定為行人徒步區,或是只限小型車輛、電動車可以進入,因為老街本來就狹窄擁擠,不適合大型車輛的進出,而且太多機動車輛的進出,燃油廢氣會污染古蹟建築表面,造成歷史建築的損壞。許多城市會在老街地區,將地面換成石板鋪面或是磚頭鋪面,讓人踏入這個街區,就可以直接意識到進入了歷史文化區域。

老街保存其實並不容易,大稻埕迪化街的歷史建築保存,起於八〇年代,當時許多建築學者倡議要保存迪化街的歷史建築,因此引起當地民眾的群起抗爭,因為這些歷史老建築都是市民的私有財產,如果將其劃定為歷史古蹟,無法拆除重建,勢必造成民眾的財產損失,因此當時的對立情況非常激烈,當地民眾甚至把保存派學者的名字印在大字報上,貼在建築立面上批判。

老街可以呈現出一個城市的身世與特色。圖/李清志提供、攝影江佩君

這樣的僵局後來因為「容積移轉」的法律,才得以解決。所謂的「容積移轉」的意思,就是這些歷史建築如果不能改建,那屋主原本可以蓋的容積部分,就成了極大的損失,為了顧及屋主的權益,就立法讓這些屋主可以將其容積轉移到其他地區使用,如此就不至於因為保存老街舊有的樣貌,而讓屋主蒙受利益損失。

有些老街區的歷史建築在城市更新中,只保留原本街屋立面,後面則蓋起大樓,形成歷史街屋與現代大樓的對比。大稻埕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保安街星巴克,這棟建築原本是販賣鳳梨罐頭的富商葉金塗古宅,雕刻華麗的建築立面上,還可以看見鳳梨的雕刻裝飾,如今保留的巴洛克建築部分成為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種古蹟保存的折衷方式。

老街是一座城市歷史的發源地,是儲存城市記憶的地方。圖/李清志提供

老街保存如果只保存了建築硬體,卻沒有加以活用,那麼就只是保留建築的軀殼,成為標本的街道,沒有生命及活力;將老建築再利用就是為老建築的軀殼,注入新的生命,讓它可以重新展現活力。很多老街歷史建築再利用,變成個性咖啡店來使用,古蹟成為咖啡店,一方面讓人們可以自由進出咖啡店,體驗老屋空間的魅力;另一方面老屋的腐舊霉味,也可以因為咖啡豆的香氣而被去除,可說是一舉兩得。

這幾年大稻埕開設了許多極具魅力的老屋咖啡館,例如保留斑駁牆面的「大稻埕咖啡館」、收藏龐大爵士樂黑膠唱片的「菸花咖啡館」、擺滿古舊道具的「耳邊風咖啡館」,還有老洗衣店改造的「昭和浪漫洗濯店」,甚至有整家店都是動物標本的「遷鳥咖啡店」,都非常有趣!

當然老街歷史建築不是只能開咖啡店,最近開設的迪化街「郭怡美書店」,藏書二萬多本,是一家非常有誠意的書店,每次去都能找到喜歡的好書,為台北老街注入了一股文化的清流。

老街是城市文化的歷史櫥窗,但是除了保留建築硬體之外,也需要不斷注入新的軟體,才能讓這個地區一直保有活潑的生命力。

李清志 城市生活 大稻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