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家姚謙/「Sapphic Paris」:巴黎 隱戀─走訪女畫家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展覽
知道費城這座城市已久,最早是因為音樂開始的,很多熟悉的六、七十年代的黑人靈魂樂作品都來自「費城之聲」這個品牌;加上以及許多文學作品裡描述過這座城市,另外自己很喜歡的一部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費城」,深深地留下這個曾經繁榮卻老去的悲傷城市印象;然而引我真實地踏入這城市,卻是因為自己收藏的一幅畫的緣故。
其實費城自我踏進收藏藝術之後,已經染上另一種色彩,它是美國印象派作品收藏量的第二大城市,僅次於紐約。其中最主要原因來自於一戰前,它曾經是美國最富有的人聚集之地;如同任何一個初富國家,富人先生從藝術收藏文化來包裝成了必經之路,他們大都回去歐洲蒐集自己原鄉的藝術品開始,費城自然成了藝術品最多的美國城市。
而最大的藝術基金會「巴恩斯」就是在當時有了先見之明,一別他人以名牌古典作品為對象,集中低價收盡當時法國未被看好的印象畫派年輕藝術家作品;其印象畫派收藏的質與量都可一較塞納河畔的奧塞美術館。「巴恩斯」就在費城有著自己的展覽館,除了展出藏品之外,並且長期提供一些跟收藏有關而延伸的學術研究和展覽。因疫情推遲到今年初的「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展,應該是這位藝術家最完整且深刻論述的一次展覽;而下半年「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展;這位在男性沙文主義充斥的印象派時代中,被忽略的女性藝術家在這次研究展中,從一個平等視線讓世人對她有了很深刻的再定義和理解。
當我收藏作品受邀後,研究學者和策展人到台灣確認作品與我溝通的同時,才逐一打開對於作者以及此展的清晰面貌。此展大多由美國藏家與美術館作品支持,因為這是少數從國外借展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若不是出自東京的「羅蘭珊美術館」,就是巴黎「橘園」這二處與她歷史淵源較深的美術館。我收藏的作品則是因為研究對照中極需佐證之一,因此破例向海外私人借展。來我家與我見面的學者Cindy Kang告訴我,她自己也沒想到會有一件作品在台灣,因為Cindy Kang的父母來自於台南,她出生紐約、幾乎不會華語,只能用南部腔的台語做簡單的寒暄,這也是在見面時的意外之喜。
就在我備感榮幸同意借展之後,期待了半年終於開幕。當我千里迢迢飛到紐約,再轉車到這座慕名已久的城市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是座安靜且乾淨的小城市,像個縮小版的曼哈頓。除了賽奧賽的「巴恩斯基金會」之外,「費城美術館」應該是「大都會美術館」之外收藏實力最雄厚的博物館了;其中印象派的收藏絕對不下於「大都會」的藏品;它與「Barnes」驚人的印象派收藏就放在同一條街上;那二天在費城沉溺在這裡,幾乎如同之前在塞納河兩邊看完了「奧賽」接著「橘園」的總和。不過,費城不同於巴黎,乾淨的空氣完全沒有頹廢的工業之城印象,井然有序的街容和綠植,在秋光之下大半轉黃與紅的樹木,像極了風景明信片。到了展場見我收藏的作品被放在展覽中很明顯牆上,心中忍不住雀躍起來,覺得這一趟費城之行太值了!
陪我瀏覽的Cindy也告訴我展覽陳列的思考,先從一個最重要的核心發展,關於「sapphic」直說就是「女同性戀」這個主題,這個向來對Laurencin會隱約提起,此次卻是整個的展覽核心。當然羅蘭珊一生的重建,從她與畢卡索同時間的立體畫派交會;以及她的感情的流動,從因為戰爭流放離法、再到中年返回巴黎之後的人際變化,和一生多彩豐富的女性友誼,均反映在她的創作之中;而她的創作不只是繪畫,也因為早期的詩人男友而涉及文學,中年也加入芭蕾舞劇舞台及戲服的創作等等,多元人生的再直視。
過往人們對她的創作印象總覺得太女性、唯美甚至矯情,此次退去表象再研讀,發現羅蘭珊創作的內心隱性的中軸線和她的前衛思想,都在這些看似隱約、粉彩的包裝之下,在這個展覽一一揭開。她大量的女性朋友之肖像或與自己同入畫的雙人像,在這次研究中都有著較為系統化的考證以及直述。
其中令我感動的表現,是展覽現場把她一生中常用的色彩當作底色,分別把粉紅、粉藍、粉綠、粉藕以及粉色的灰,分配在各標題下的空間牆面,借空間色別逐一討論她的友情、詩歌、舞台、美術設計,結論成主題「Sapphic Paris」我譯意成「巴黎 隱戀」;此行萬千感想,如果有機會我再把閱讀心得寫成一篇文章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