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育華/給旅人的備忘錄:如今from global to local才是王道

聯合新聞網 許育華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8「我們的結束與開始」

2023年又迎接許多故事的翻頁,有的眾人共讀、一同追憶感傷,有的私自咀嚼、在心中安靜整頓。文學雜誌《幼獅文藝》與台東音樂基地鐵花村宣告在今年落幕,然而兩者孕育的創作能量都將繼續在各處盛放;電影導演與攝影師交出年度作品,正視、調整、送走某段過往,帶著新認知的自我前行;熱衷於地方營造與動物愛護的實踐者,將每階段的追根究底,化作交流行動與圖文紀錄,用每一天去經歷。如果將道別視為前進,留下這些以2023註記的作品與回憶,生活中的創作還會持續。

許育華|專欄作家,寫作者,曾任職多本時尚雜誌,擅寫設計與生活風格,著有《戀物絮語...

Memo 1:想出發就趕快出發

若說2022是世界重啟旅行的回歸之年,那麼2023便是往更遠、更深入地方的遠征之年。天災與戰爭,都讓人類領悟到,旅行就跟人生一樣,應該活在當下。

幾天前,瑞芳深澳的象鼻岩斷了,台灣經典風景成為絕響,過去,我們天真地以為它會矗立千年,我與許多人一樣感傷甚至更深,因為我未曾親眼見識過它。

去年開始的烏俄戰爭,今年的以巴衝突,在冷酷戰爭面前談旅行感覺傲慢,但我不禁暗自想,這些地方應該五年十年內都無法去了吧,這些地點都曾在我的旅遊清單上。好友曾說,敘利亞古城阿勒坡是他去過最美、最和善的地方;阿勒坡在2012年內戰時嚴重摧毀,就算有朝一日我能拜訪這人類古老文明的起源地,也見識不了旅行家眼裡的世外桃源。

歐美人士常將「Bucket List(生平願望清單)」掛在嘴邊,今年特別有感,我不只要把Bucket List更詳細列出,還要盡快實踐。

隱身在德國小鎮萊茵河畔魏爾的Vitra設計博物館,是許育華今年心中的難忘風景。 ...

為了替參與馬拉松的朋友加油而到訪法國Dijon,當地以葡萄酒、芥末等聞名。 圖/...

Memo 2:認識在地的好時機

From local to global曾是主流趨勢,而今日旅行From global to local才是王道。不只是疫情發展出的國旅效應,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便宜機票已成絕響。歐洲的旅遊花費比疫情前高出許多,於是,較近、較小、較冷門的目的地成為新主流。

站在世界回看台灣,同樣道理。我們長大後可能離家到其他城市求學求職,假期又往海外旅行,鮮少深入探索自己的土地。最近我初次到金門,被其歷史與風景深深打動,而同行的歐洲人們卻早已對金門嚮往熟識。是啊,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其實是別人眼中的珍寶。

我們對鄰近文化的見解有多全面?旅行的刻骨銘心,許多來自人與人的邂逅與交流,還有自己的心。

初訪金門所見的閩南式建築聚落。 圖/許育華提供

金門黃昏時的海灘遼闊夢幻。 圖/許育華提供

Memo 3:旅行時暫別數位焦慮

近年深刻感受,網路時代造就的,是全球大城市越來越接近的品味與審美,從咖啡館到選物店到都長得很像,我不再對這些地方無限好奇,也明白無遠弗屆的數位世界,人們不由自主地「旅著別人的行」。

我能執行的微小叛逆,是「往不主流的地方去」,那兒仍見得到老派餐館與雜貨鋪,對外地人熱情的居民,見識原汁原味的生活,是旅行樂趣。我也盡量不上網,我不要身體旅行,而心思還留在日常;不要獨處卻「獨而不處」,一個人出發,但掛在網上與大家閒話家常。

提問此次旅行的首位為何?放慢腳步、深層體驗、探索異地、與旅伴共度的時光?所有前提,其實都只是先把自己從日常與虛擬世界抽離。旅行對人是潛移默化的,就算不化作社群上的影像與文字,它會留在你的氣質裡,在談吐與胸襟上,無需數位焦慮,旅行終究會結束,我們還是會回到日常。

西西里島的Marsala市鎮,保有許多原生的在地特色與人情味。 圖/許育華提供

西西里島Agrigento鎮的古希臘遺跡。 圖/許育華提供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98 我們的結束與開始 許育華 旅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