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家姚謙/透過肖像畫,閱讀別人也閱讀自己

聯合新聞網 姚謙

在我的收藏中,人物肖像的比例是最少的。也許我跟大部分人的想法一樣,雖然繪畫的人物可能是重要的人,但是未必與自己有關係。在我剛剛進入收藏圈的時候,就曾被收藏前輩善意地告知:儘量不要收藏肖像畫,因為那是不容易被接受增值的畫作。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讓我更深刻地思考了肖像的意義;我發覺,肖像不僅僅是對個體的記錄,...

他的話的確有道理,因為對人物的情感每個人都不同,更何況是通過一位藝術家的描述。在過去的肖像繪畫中,大部分都是受雇而為,特別是在西方古典藝術中。權力者和資金擁有者似乎都會請自己認可的藝術家為自己作肖像。當然,這也非同小可,是個人性的表現;誰不總是先在意自己,何況當他擁有權力和財富之後。如今,隨著媒體的打破,人人都成了自媒體的掌握者,我們總是可以看到各種形式顧影自憐的發表,幾乎是自媒體內容的大宗,新媒體時代的肖像群。

但是我還是忍不住想,關於肖像這件事情,其實是有很多的琢磨和窺探;不單單只是畫中的人物或者繪畫者。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讓我更深刻地思考了肖像的意義;我發覺,肖像不僅僅是對個體的記錄,更是一種歷史的見證和社會的縮影。每一幅肖像畫背後,都隱藏著創作者的情感和觀眾的解讀,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理解歷史和人性的方式。也許,正是因為這種多層次的複雜性,才讓肖像藝術在今天依然充滿吸引力。

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設置的題目是「處處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反映了當下世界的複雜局面:各國領導者日益自戀化,戰爭的威脅不斷靠近,加上激烈的氣候變化和地球的過度消耗,使得整個世界都處於緊迫的狀態。從前,移民是局部發生的現象,而現在,整個地球都在經歷這種現象。因此,外國人成為一種常態,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他們都形成了一個看似少數卻實際最多的人群。這樣以人為主題通過藝術的描述,確實讓人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共鳴;特別是在展場中,通過兩側長長的樓梯進入一個豁然開朗的小空間,這樣的設置讓人瞬間融入主題展覽的氛圍。

展覽的另一個延伸線索集中在24世紀,由於饑荒和世界大戰的原因,出現了首波世界性的移民潮;當時的藝術家們在異鄉所創作的人物肖像作品,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描述。這些作品透過對人物的觀察,展現了不同地區、國家和種族的藝術家們在離開家鄉後,在異國文化中重新生活的經歷;有的是當時的自己,有的是在異鄉遇見的人,更多的是與自己身處異地、同樣是外鄉人的人物肖像,不僅是個人經歷的記錄,更是一種新的面對世界的方法。今天,外鄉人已經成為最大中的少數群體,而藝術創作中非主流的悲傷和少數藝術家們的多元化和蓬勃發展,也與當代藝術形成了相近的對照。24世紀初的那些人物肖像,能夠快速而清晰地將觀眾帶入那個時代的情境中,這也讓我對肖像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這幾天在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內十五、六世紀的西方古典繪畫,令我大飽眼福之餘,更是確定了:倫布朗、堤香、老博魯蓋爾、魯本斯等這些古典大師,他們也都是從人物描寫進而描述故事、到一個時代的觀點。

回顧自己的收藏經歷,儘管曾辜負了收藏前輩的善意勸導,但我在30年中收藏為數不多的肖像畫,都有其背後的原因和意義。特別是那些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們的作品,有時透過肖像畫,真的能穿越主觀的自我和過度的民族情感,讓我們回到人與人平等的視角,閱讀別人也閱讀自己。

姚謙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