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家姚謙/一件收藏品的旅行
一直以來藝術收藏這個行為占據了我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因為它與我的閱讀、思考和感受息息相關,這似乎是我每天生活中不斷進行的事情。
透過一件藝術品所延伸而產生的互動,都會刺激我在經濟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試著將它們收藏在我的收藏裡。就像看過一本書、寫下了一篇日記,然後將它放在我的庫房裡,或是掛在我生活可及的牆面上。忽忽悠悠地過去了近三十年,經歷了許多的事、遇到了許多人,我已經收集了數百件藝術品;有時候我也會忘記它們的存在,就像忘記了曾經有的生活。只有每當透過藝術倉庫管理者的資料翻閱到這些作品、看到圖像時,我還是能立刻想起當初為什麼會收藏它,以及在收藏之前曾經有過的心理活動,搜集和閱讀過的資料、以及那段時光的生活曾有過的片段。
最近,曾經合作的出版社的編輯告訴我,她正愁著新的編輯書的美編與封面,因為作品非常精彩,因此在經過許多設計藝術工作者的編輯設計後,始終無法下定結論為作品找到一個對應相當的封面。於是這位熟悉的編輯向我求助,詢問我在製作紀錄片《一個人收藏》、《Ah Art》時所用的那張畫作是誰。似乎那張畫的氣息與她正在編輯的這本書相符。
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心中是高興的,因為有人記住了我曾經製作的紀錄片的封面,也代表了自己曾經的努力留下了一線痕跡在他人的心中,在這資訊漫天、虛華滿世的時代,封面至少在她的記憶中留下了印記。我很快聯繫了原畫作創作者,協助她與作者取得聯繫,經過了半個月,編輯告訴我這幅畫成為了孔孔新小說的封面,而這部小說《我周圍的世界》也獲得了今年台積電文學獎。
這件我收藏十數年的張英楠作品,當時是在一個青年藝術家群展中發現的,張英楠離校不久,搬至北京做一個全職畫家的開始時作品。畫面中是一位樸素的女孩背影,她正面對著鏡子看不見她的臉孔,而鏡子反映出來的空間似乎與她身在當下的空間有些不同。然而,這樣的差異卻不容易察覺;關於生活中面對當下、過往和未來的彼此互動思考時,虛與實成為了一種懷疑。我們當下是真實的嗎?而鏡中反映的又是我們的當下嗎?這是一個迷惑的循環,常常在我的生命過程中被對照,至今仍沒有答案。這是一件我收藏了非常久的作品,近十幾年來,它也對照了我至今不解的困惑。當時被作品迷住了,在不了解作者時就決定買下收藏,也因為這件作品在我決定支持記錄片時浮現出成了電影海報,如今又一次穿越了別人的記憶,又走到了一部文學作品的封面。這也是藝術收藏的另一種魅力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