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李清志/「新世代建築職人」:建築職人風潮的復興
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國內許多大學面臨減班退場的命運,招生不足成為許多學校科系的惡夢,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之下,國內大學竟然還有人推出新的學程,而且一開始招生就大受歡迎,學生人數爆滿,甚至有許多學生排在候補名單中,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鏡!這個新推出的學程是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建築職人學士學位學程」。
台灣建築營造業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逐漸面臨極大的危機,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缺工問題,因為工地勞動十分辛苦,台灣年輕人很少有人願意投入這樣的勞動服務;不過缺工問題還可以引進外籍勞工,或是增添自動化設備來解決。
不過工地最大的危機在於缺乏熟悉工程營造技術,看得懂設計圖的高級技術人員,因為外籍勞工通常缺乏建築技術或基本建築設計涵養,他們不僅看不懂建築設計圖,同時也需要有人來指導他們如何操作。
「建築職人學程」就是要培養工地的「新世代建築職人」,這個部分也是目前台灣營造業極度缺乏的。過去這種工作都是由有經驗的工頭來承擔,但是隨著老工頭逐漸凋零,我們的教育體系卻沒有栽培這方面的人才,使得建築營造業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即便是將來引進自動化設備,也需要有同時擁有建築概念以及電腦AI系統的人來管理整個工程。
到工地現場工作是很辛苦的,必須忍受沒有冷氣的環境,暴露在日曬雨淋中,汗流浹背,粉塵飛揚,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學生趨之若鶩?可見其背後有極大的誘因。
最大的誘因應該就是將來的就業機會。目前許多學生都想去唸電子相關科系,期待將來可以進入電子產業,月領高薪,成為有錢人;事實上,不只是電子業可以月領高薪,營建業的技術人員也可以月領高薪。「建築職人學程」的學生畢業後,保證會有營建公司的職務,而且月薪都有六萬元以上,這對目前大部分科系學生都是不可能的夢想。
不只是畢業後的出路不用煩惱,就學期間的學雜費等支出,也都有營造廠商的贊助捐贈,前兩年營造廠商會提供每個學生每學期二萬五的助學金,加上政府對私校學生的補助,家長幾乎不需要花甚麼錢,節省了許多的家庭教育費用,第三、四年期間,學生們開始到工地實習,也可以領到實習的津貼,怪不得有那麼多人想考進這樣的職人學程。
有趣的是,「建築職人學程」招收的新生裡,有一半以上都是女生,她們都了解建築職人工作的辛苦,也明白工地環境的惡劣,但是仍舊有強烈的意願與志向,證明台灣這幾年的兩性教育,早已破除了關於職業性別的牢籠。女性的細心與耐力韌性,有時候反而是更優秀的工地營建人才。
「建築職人學程」的招生爆滿,反映出台灣社會文化的轉變,過去士大夫觀念,導致大家只看重讀書,視理論優於實務,培養出許多只會在辦公室吹冷氣、畫設計圖的人才,但是他們卻不懂工地營造實務,導致設計與實務間產生極大的斷裂,也讓建築營造業陷入危機中。
實踐大學建築系本來就延續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院的理念,強調設計與實務並重的教育方式,他們擁有全國最完善的工廠系統,幾乎所有建築系男女學生都懂得木工、金工等操作,讓「手腦相連」,意即腦中有的設計構想,可以自己藉著雙手來完成作品。如今「建築職人學程」更強調了工地營造實務的重要性,為台灣建築教育開創了新的里程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