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于國華/愛物惜福豐收最大的福氣:心滿意足的萬豐醬油

聯合新聞網 于國華

萬豐醬油廠坐落斗六市。廠房後方,綠草地上排列數十口老陶甕,曝在陽光下;四周花木環繞,幾株落羽松外是淌水小溪。第三代經營者吳國賓說,萬一工廠要搬遷,很難在市區再找到這樣天然的地方!

吳國賓曾在科技業工作16年,屢被重用但累壞身體。面對拉警報的生命狀態,他徹底覺悟,計畫改行從事有機農業。四處求醫期間,他順道拜訪幾家醬油工廠,發現自家的乾蔭熟成製法幾乎絕跡。於是,有機農業和家傳醬油合而為一,他決定回家釀造傳統又健康的醬油。

萬豐醬油第三代經營者吳國賓,堅持天然又傳統的乾蔭熟成釀造。圖/于國華提供

乾蔭熟成釀造費時,黑豆加鹽、麴置入陶甕密封,等待一年才能收成。70年老工廠傳承到吳國賓,台灣目前只有萬豐醬油和彰化新和春等極少品牌,依舊使用這種不加水的傳統釀造。

經過淬煉的生命,更能夠理解時間。因為釀造時間長,所以吳國賓不著急,以時間換人力,將繁瑣工序排妥流程,幾乎一個人包辦從選豆、釀造到出貨的全部工作。他指著成堆的本地契作友善種植黑豆說,挑出一甕醬油的黑豆用量,以前要一星期;現在用機器初篩,速度快很多,但人眼手工的精揀還是不能省。

吳國賓擁有資訊工程師背景,講究科學方法和數據分析。圖/于國華提供

工程師的訓練,養成吳國賓務實的習慣,即使回到傳統產業,依舊要求做到精確。養麴室必須控制溫濕度,自己製作監控調節設備。醬油裝瓶需要確保衛生,自己搭建無塵室。他熱中各種檢測和實驗,桌前一整排試管盛著不同產地的鹽,這是他反覆測試風味的樣本。上一代的技術口傳心授,吳國賓用科學方法累積參數,記錄各種影響風味的變化。相較於科技產業製程的自動操控,國賓說,釀造醬油必須配合自然規律,任何參數調整,人工智慧也要向自然協調。

不加水的乾蔭熟成,甕底滲出「壺底油」滴滴珍貴。圖/于國華提供

打開釀陳一年的陶甕,撥開上層封缸的粗鹽和棉布,露出長滿黃褐麴菌的黑豆。向下挖一口直井,甕底滲出的黑亮液體是乾蔭釀造的精華;抽取加工裝瓶,就是萬豐最珍貴的「經典壺底油」。黑豆再經過水煮,可以調製不同風味的醬油。

老陶甕在陽光下、草地上,盛著黑豆第待一年的自然熟成。圖/于國華提供

釀造產量少,產品卻可以豐富。煮豆過程加入調味食材,創造了例如玫瑰醬油、香草醬油、咖啡醬油等風味產品。煮豆鍋中的蛋白質凝結,撈取後成為膏狀的「固體醬油」,以往這是醬油廠的自家私藏,現在可以少量上市。鹽和黑豆的隔離棉布,內裡長著針狀鹽結晶,刨取過篩成為「蔭鹽花」;這種帶著豆醬香氣的調味鹽,令尋找特殊風味的廚師十分驚豔。

寓意著盛大美滿的「萬豐」,名號頗為氣派;傳承到吳國賓,實踐了「萬豐」二字的新詮釋。「豐」不在於追求產量擴充,愛物惜福得到心滿意足,才能豐收最大的福氣。

萬豐醬油產品出自天然的釀造環境。圖/于國華提供

于國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