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家張鐵志:當一個點火的人,不要被社會告訴你的遊戲規則綁住了

聯合新聞網 楊偉成
張鐵志在文化與媒體界豐富的工作經驗與不盲目跟隨的主張立場,逐漸累積讓他成為如今重...

踏入大學之後,曾猶豫自己究竟要成為一名文藝青年還是抗議青年的文化評論家張鐵志,如今不僅是出版多本極具辨識度、書寫搖滾樂以及記錄時代變化的作家,在文化與媒體界豐富的工作經驗與不盲目跟隨的主張立場,逐漸累積讓他成為如今重要的意見領袖。

卸下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的工作之後,張鐵志並未如閒雲野鶴般四處雲遊,繼續深耕他最為關注的社會脈動和時代趨勢,筆耕不輟,也持續促成更多獨立文化和主流商業合作的可能發生,目前擔任青鳥書店總顧問,與若干策展單位合作,如去年10月於屏東舉辦的台灣設計展、今年1月落幕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等,希望在環境中推動自己篤信的理念。

目前正緊鑼密鼓籌備自有雜誌出版的他,要和《500輯》的讀者分享在亂世之中的質青時代。

500輯:請描述一下25歲的你是什麼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

張鐵志(以下簡稱張):當時的我在念政治學研究所,大學本來就攻讀政治,尤其那時候台灣剛進入民主化,很希望透過政治學的鑽研更了解台灣會往哪裡走。課業之餘我也開始寫作,尤其是搖滾樂的主題,當時沒有想到的是,之後竟然會成為一位搖滾樂作者,反倒離學術研究越來越遠。

25歲研究所時期,我也開始在產業累積經驗,包含人生第一份工作是在出版社當編輯。還待過MTV電視台,當時快要世紀末,有個節目叫《音樂百年紀事》,我負責腳本撰寫。可以說一邊研究台灣的民主化,同時在娛樂圈走跳觀察。

500輯:那時候啟蒙你的人事物為何?

張:18歲上大學以前,我是非常普通、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孩子,雖然喜歡搖滾樂,但對其認識也不夠多。我在一般的軍公教家庭長大,無論文化或經濟上都稱不上富庶,整個家族第一個念大學的就是我,很感謝父母的開明,他們沒有強迫我一定要考多好的學校成為精英,愛上讀書是我自己的選擇。

進入大學是我一切的啟蒙,整個世界被打開了,政治、知識和文化上都是,那也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台灣剛解嚴後不久,地下搖滾正要竄起,從前聽皇后合唱團的我開始接觸地下搖滾,許多沒碰過的知識都蜂擁而至。我像塊海綿一樣,開始看書上推薦的百大電影、百大文學,也非常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在過程中了解環境的走向。

大學時夢想改變世界,但這個世界未必被你改變,反倒這一路自己改變很多,等到我25歲研究所時期,心態上已經沉靜一點,希望用知識消化大學的躁動,同時思考下一步。

1995年,張鐵志開始人生中第一個專欄,在《新新聞》雜誌上描寫當時的青年文化氣氛...

500輯:25歲的你如何看待挫折和失敗?

張:對我來說,人應該要追求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即便那個決定或許在外人看來是失敗的。比如我大學聯考成績算不錯,可以上台大法律系,但我選了分數不需要那麼高的政治系,影響了我之後的道路。原因並非我多喜歡政治學,只是聽說政治系好像比較輕鬆一點,因為我想把時間花在許多課業以外的學習,看更多的世界。又如,大三的時候,因為之前領導過學運,有人力勸我參選學生會長,但那時我已經參與學運三年,想好好念書,專心準備研究所,所以沒有去選那條看似亮麗的道路。

我後來的人生大致都沿著這樣的思考,包含在哥倫比亞大學沒有念完博士,因為當時的我對寫作產生更大興趣,好多人都建議念完博士再開始也不遲,但我希望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於是回台灣開始寫作。

500輯:你想對那個時候的自己說什麼?

張:當時真的面臨很多的選擇,我將來要繼續做學術研究嗎?還是要做更多和音樂相關的事?還同時投稿多家報紙書寫時事評論,如今回頭看,那時候多方接觸、探索自己的可能性都是好事,而不是急於確定自己未來的志向,從前我是一個斜槓青年,到現在我還是一個斜槓中年。因此我會鼓勵25歲的自己多去接觸各種領域和知識,即使到現在48歲的我依舊沒有標準答案,但經歷這麼多風景之後,心境上是很有收穫的。

500輯:確定自己要用文字書寫這個時代的契機是什麼?

張:大學畢業、1995年那時,我開始人生中第一個專欄,在《新新聞》雜誌上描寫當時的青年文化氣氛。比如女巫店在那個時候開幕、《破週報》在當時創刊,我非常喜歡文化,又在攻讀政治,所以可以用不同角度去切入這時代。另外是,那時也開始投稿報紙寫政治評論,因為既然覺得社會的公共討論不夠豐厚,何不把讀過的民主化等政治學理論引渡到公共評論裡?

音樂寫作則是另一軸線,我並不是學音樂的,但我發現西洋搖滾樂和社會發展是非常緊密的,進而造就了某個時代的氛圍和感性,可是台灣很少人在書寫音樂和社會、音樂和抗議之間的關係,所以我讀碩士的時候,開始著力這方面的題目。音樂和文化、政治社會評論看似兩條不同的線,但它們有時會在某個節點相遇。

2019年出版的《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是他最新的個人著作,...

500輯:實踐理想的過程有付出什麼代價嗎?

張:或許很多人不認為我遇過多少失敗,但其實真的不少。著手博士論文時遇到的瓶頸和自我懷疑整整一兩年的時間。後來工作上於公於私搞砸很多事情,包含早期工作上覺得老闆干涉太多缺乏自主性,因此決定離職。

挫敗還包含了人際關係、他人的誤解等等,這多少會影響自己的心情。那些事情的背後,常常是因為我想創造新的、有趣的事情,當一個點火的人,因此和既有環境產生衝突。我在想,流行樂和搖滾樂有什麼差別?我的解讀是,流行是比較安逸舒適的,而搖滾會讓你不安,我寧願繼續衝撞和挑釁。

500輯:身在這個時代,你覺得究竟要為什麼而努力?

張:從大學開始參加學運社團,就一直懷抱用思想和觀念影響這個世界的意念,讓社會可以不斷前進一點。這些年下來,不管是個人寫作、媒體編輯還是文化工作,仍然是秉持原來的理念,讓這個社會充滿更多的公平正義多元和包容,讓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厚的理解,但現在懂得用更多不同的實踐方式。

500輯:會給正在努力實踐自我的青年什麼建議?

張:我一直很喜歡imagine這個單字,想像力很重要,想像你所面對的世界和你自己的人生,都有另外一種可能,不要被現在的框架、社會告訴你的遊戲規則綁住了。在工作上面,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方式前進。不要害怕闖蕩,年輕時的失敗成本更低,不成功再轉回來真的不會怎樣。

我放棄攻讀博士回台灣初期也沒有工作,幾次離職也沒有幫自己找好後路,相信總是可以柳暗花明,你走不同的路看得越多,最後匯集的東西就越豐富。話說回來,我很怕這樣的題目,要給年輕人什麼人生建議,因為沒有人可以當別人的人生導師,我最多只能分享一些自身經驗:不知道該怎麼做時就是傾聽內心的聲音,或許可以想想長大後的自己會怎麼看待現在的煩惱。人生的路是自己尋找的,你要走過才會知道。

不管是個人寫作、媒體編輯還是文化工作,張鐵志都希望這個社會能充滿更多的公平正義多...

小檔案

張鐵志

1972年在台北出生,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曾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現為青鳥書店總顧問。長年關注民主化、文化與搖滾樂相關議題,總不吝評論時事,文章散見各大媒體。無論文化與媒體業均經驗豐富,曾任香港雜誌《號外》總編輯、《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網路媒體《報導者》總主筆、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等職務,今年即將創辦一份新的文化刊物。最新個人著作為《想像力的革命》

質青時代 張鐵志 閱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