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朗機工林昆穎:盡可能去玩,體驗後隨時整理成自己的活資料庫

聯合新聞網 沈佩臻
林昆穎從小沉浸在音樂中,就學時接觸哲學思辨,一路上不設限,持續體驗並整理累積成自...

他是觀察者、藝術家,也擔任策展人、藝術總監,大型活動中總能看見林昆穎的多變身份,從想像力到執行策劃能力,每每讓人驚豔。2008年以作品《海的百篇─養海》獲得台北美術獎,創立豪華朗機工,從跨域藝術家為始,逐步延伸創意觸角,為多項計畫注入哲思論調與飽滿靈魂。對方法論深信不疑的他,在每一次實踐中探求社會共創的可能性,並收斂團隊多年來累積的方法論,企圖推行至更深廣的層面。《500輯》邀請這位無法被定義的創造者,聊聊他的質青時代。

500輯:請描述一下25歲的你是個怎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林昆穎(以下簡稱林):30歲之前,我的玩心很重,有身體的玩,像是到處旅遊,也包含心理的玩,讀書、聽音樂,非常雜食。人生中我會抓著幾件穩定不動的事物,比方說我很愛吃豆腐,它是世界上最厲害的食材,煎煮炒炸千變萬化,不管怎樣的豆腐我都不會拒絕;我聽很多音樂,不是為了聽那個音樂好不好聽,而是為了探究它為什麼那麼好聽。

我在30歲之前不斷吸收,有一點興趣就去碰、去玩,始終帶著研究心態。豆腐的特性也很像我,可以被搓揉成不同樣態,我對萬變的事物特別執迷,豪華朗機工對我而言就擁有這種特性。我不喜歡很孤寡的事情,如果事物總是長得一樣、過於雷同,我就沒辦法感受到那股神性。就像我一直很喜歡「精緻的瘋狂」,你瘋狂的表現可以有很多種,但是精緻只有一種,你要把一件事做到精緻,方法其實只有一種,就是不斷梳理、不斷選擇、不斷精煉,就會出現最好的、最飽滿的東西,我稱之為瘋狂。

500輯:那時候啟蒙你的人事物為何?

林:哲學上,我一直非常喜歡老子的《道德經》,也喜歡《易經》,但不是偏向神秘學的版本,我讀的是原始面貌,東方哲學非常難理解,因為談的是「變動」。後來念研究所時,讀到懷德海的《機體與力動》,懷德海書中在講整個世界是一個有機體,宇宙間的事物互有關聯性,所有理論依附在整體運作的角度上,就會被蔓延開來,包含現在我們談5G技術的倫理性或哲學特性,都可以用機體哲學去詮釋。

他最後提到轉動世界的原動力叫做愛,聽起來可能有點噁心,但是你看《第五元素》的第五元素也是愛,很多東西到最後都是愛,愛只是一個代名詞,我們無法解釋,但是「愛是原動力」這件事我太喜歡了。

後來我把這件事的觀點代入老子《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易經》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聽起來像算命術士會說的話,它都是同一個道理,因為只要我們心動了,就會往這邊或往那邊移動,必須選擇要或不要。出現第一念頭的時候,它沒有幅度、沒有參數,一直到第8個選擇才出現64種結果,為什麼是64卦,因為累積到64個結果的百態之後,會變成很厚實的結果,那些沒被注意到的另一塊,也是另一種長大的力量,最終兩邊相接,物極必反。

所以影響我最深的哲學家是懷德海,影響我最深的人就是我爺爺,而我最喜歡的歌手就是椎名林檎,他們對我來說都太傳奇了。

林昆穎的興趣相當雜食,對萬變的事物尤其著迷。 圖/邱德祥攝影

500輯:確定自己要全力投入藝術領域的契機?

林: 應該是在2010年才真正有這個決定。25、26歲左右讀研究所時時,希望能用才學做出聲音裝置或藝術作品,讓自己可以站在藝術家行列裡,那時候比較年輕,眼界會放在這裡。想站在藝術家行列裡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得台北美術獎,它的獎金不高,地位卻很高,是年輕藝術家必爭之地,只要得獎,藝術圈就會覺得你有好的起步。

我參加台北美術獎連續三年,第一年去比的時候,我有進入決賽,當時郭奕臣光是那一年就陸續參加了台北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又回來比台北美術獎,他就拿到了台北美術獎,真的很厲害,因為那一年的三個作品都不一樣。第二年,我跟陳志建也去投件,他得獎,我沒得,我就心想自己跟藝術家這條道路無緣,而且那一年我的作品還差點把北美館燒掉。隔年繼續參加,我就以作品《海的百篇─養海》得獎了,連續比了三次,本來第二次我就想放棄,剛好我旁邊都是高手,看他們得好像很簡單,但其實很難。

500輯:在創作與思考上,有沒有奉行的圭臬?

林:我很相信循環機制,不管我做什麼,最後都會創造一種循環性在裡面,我很相信這件事。我喜歡觀看一段時間裡面的流動,生與死中間不管怎麼變,就是生與死,所以我會不斷詮釋再生、再死。如果我來作一齣戲,尾巴一定會很長,而且不會有結尾,最後尾跟頭相接,這就是我的慣性。也像生態系一樣,我喜歡創造生態系,過往的作品中幾乎都有循環特性。

2017年世大運聖火台裝置。 圖/豪華朗機工提供

500輯:現在的你和從前看待挫折與失敗的方式可有不同?

林:有,我從小就沒有嘗過失敗的滋味,因為我認為只要有解法,就不算失敗。小時候,每次講到讀書和考試,同學就認為很辛苦,可是我覺得真的不難啊,大家會因此覺得我是偷讀書考高分的人,所以我跟他們說:「不然你來跟我一起讀書。」我創造了一個方法,其實這也是爺爺跟我講的:讀書的不二法門,就是天天讀。

我問爺爺「天天讀是要讀多久?」他回「你算一題數學題要多久?比方說要3分鐘,那你1小時就可以算20題,假設每天算20題,30天就有600題。好,你一個禮拜要算幾題,大概50題,等於一天只要花20分鐘就可以做到了。」我想一想之後覺得對耶,所以我創造了一個方法,叫一個鬧鐘。

我開始每天讀3小時的鬧鐘法。因為我既想玩,想看電視,又想練鋼琴,每天回家吃完飯,就壓下鬧鐘開始讀,一旦不專心、想休息就壓停,反正每天一定要讀滿3小時,就連逢年過節和家人出去玩,也帶著計時器和一堆東西。我現在還是維持這個狀態,跟我工作的人會發現,桌上也放很多書,每天就是讀讀讀,我也習慣每週開一次會,然後每天整理,逐步推進。

應該分兩部分來談,一是什麼是失敗,二是如何承受所謂的失敗。我們把這個失敗稱作目標沒達成,那我們就來討論目標是什麼,如果可以清楚講出目標,沒達成就繼續前進。我達到的那一天就叫成功嗎?或是我沒有達到的過程就是失敗嗎?其實不是。除非有一天,這個任務不見了,比方說去年的文博會,我的任務就是要完成它,可是它停辦了,像今年台灣燈會也是,任務突然不見了,這叫做「突然死亡」,我覺得失敗的那一刻其實就是死亡,不然我們都還活著,就好好演完、做完,基本上我不覺得有什麼失敗。如果要面對它,最好的方法就是最笨的方法,每天堅持一段時間去進行改善。

原訂於台灣燈會主燈的作品「乘風逐光」,因為疫情,將改為6月在高鐵新竹站登場。 圖...

500輯:今年豪華朗機工操刀的台灣燈會主燈「乘風逐光」,如今因疫情而取消,可以透露下一步的調整計畫嗎?

林:匯聚、祈福是今年主燈「乘風逐光」最重要的主張,包含從風、光、竹、電四個象限出發,它乘載著大家的共識、風氣,讓光可以流動進大家的心裡。接下來作品會落腳新竹高鐵站,依然是在新竹,但是畢竟已經不是燈會了,時間點會在端午節。因為我很清楚「乘風逐光」的願景,如果它作為燈會主燈,當然是最有型而切實的,可是當我們願意換另一個角度,將對於疫情的思考、非得同心協力的態度放進來,一切會更有趣,在疫情期間,依然創造出在節慶祈福的核心概念。

500輯:豪華朗機工已經跨過十個春秋,會如何定位下一個時代?有什麼計畫正在進行嗎?

林:目前豪華朗機工還是在觀察台灣本體,還沒跨足世界,這十年來仍在體現台灣的某一種現狀和精神。會提出合作共創和共識創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發現東方的父系結構相當強,不是「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所以要聽我講話」這麼簡單而已,它有一種類似祖傳秘方的界線,會讓我們常常得到錯誤資訊,得不到完整SOP的想像,因此無法系統性地整理出秘笈。舉雲門舞集為例好了,雲門的成功為人津津樂道,但是最終很容易將焦點放在林老師身上,但是林老師的制度有沒有被整理過、會留給誰、有沒有辦法被下個世代取經?正因為我非常相信循環,我相信會再出現一個林懷民,只是樣態不同,所以當我們沒有process可以學習和觀看分析,那麽下一個林懷民就會是等待果陀,你就是得等,一直等。

其實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豪華朗機工正在做的事,所以接下來我們內部會梳理創發流程,包含創意整理、設計、分析、實驗、定調、製作、呈現,最後好好讓這件作品留下來,好好維護這個事件,讓它有完整性,我很希望將這個方法論留下來,但是我們需要創造更多作品,去驗證這件事。所以團隊目前正在使用這套方法執行不同案件,要打更多仗,驗證更多結果,我們同時整理技術資料庫,讓資料庫變成有意思的經驗、你看得到的經驗。

豪華朗機工希望在一項一項作品實踐中,逐步梳理出有意思的資料庫與方法論。 圖/報社...

對外,我們會繼續想像台灣這個環境中,它可以更用證據說話。台灣人非常感性,非常喜歡不是這樣、就是那樣,我們都知道有灰階,知道一個選擇絕對有中間值,例如我問你喜不喜歡臭豆腐,你很難說出喜歡不喜歡吧?或許會因為環境條件而有不同選擇吧?我們要鼓勵大家講出心中的維度、程度,而不是對中間直接放棄,那會讓我們變差不多的環境。

在日本,從小就會教育分辨程度、比例,我曾經看過一個日本教學現場,大人問小朋友今天如果家裡淹水,你覺得會淹多高,事實上,家裡最高只會淹到天花板,但是老師會引導小朋友思考淹到每一種高度的可能性,這會形成一種觸發,它可以轉換到紙的材質和顏色、布料裡萊卡棉和純棉的比例、燒製陶土的溫度與時間,所以為什麼在日本永遠可以找到最漂亮的那一個,因為他們談比例,而他們也都擁有屬於他們的process。

500輯:會給正在努力實踐自我的青年什麼建議?

林:我希望大家不斷地玩、有系統地玩,不是去嗑藥、喝酒或性生活成癮,除非最後想成為性學專家那也OK,但是每一段累積都有它匯聚的結果。像我現在雖然沒有繼續做音樂,但是身體依然充滿著音樂性。人要盡可能系統性地玩,也要記得隨時回頭整理,一面體驗、一面整理的過程中,會漸漸長成自己的東西,簡單來說,不斷循環體驗與整理,讓自己變成活的資料庫。

其實很多人都如此,像詹偉雄信手捻來都是故事,全是領悟而來的道理,你可以跟他聊流行樂、聊建築,也能聊登山、聊身體力行。這陣子閱讀他出版的《球手之美學:運動的52個文學視角》,內容很hybrid,充滿各種自己與自己的協定,他把「自己變成資料庫」詮釋得很好。

林昆穎認為,在一面體驗、一面整理的過程中,會漸漸長成自己的東西,累積成自己的資料...

小檔案

林昆穎

1980年出生,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華麗邏輯有限公司創意總監。近年以跨域藝術家、導演與策展人身份,曾擔任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節目導演、2018年「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聆聽花開的聲音」同名聲光機導演 、2020年「台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2021年台灣文博會總策展人。在團隊中操刀創發流程和組織建制,主張「共識創造」,積極實踐社會共創的各種跨域呈現。

質青時代 林昆穎 豪華朗機工 藝術家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