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中央書局週三讀書會楊双子登場 一個台中作家的養成
五月中旬,第10屆日本翻譯大賞公布,由三浦裕子翻譯台灣作家楊双子小說《臺灣漫遊錄》」的「台灣漫遊鐵道的兩人」獲得大賞,是台灣文學作品首次獲得日本翻譯大賞首獎。彼時,第五屆台中中央書局「閱讀島中央×週三讀書會」講師公布未久,楊双子正是七位講師之一,擔綱7月17日至8月7日間每周三晚的讀書會,談的正是她作為一個台中出身的作家,如何在茲養成,主題「我的台中書寫:以歷史、飲食與流行文化元素作為方法」。
沒有同伴的寫作
「跟我一樣在80年代出生的作家,會被稱為七年級作家、千禧世代作家,但這個年代,在台北和台中是不一樣的。」楊双子說:「我在台中,會覺得跟這一群人是沒有真正的連結。」
楊双子分析,在那個年代。同輩作家多半在台北,彼此可能早就相識,有著一體感,「很遺憾,台中並沒有自成一群,雖然台中也是一個大城市,但文學這一塊並沒有跟上,我幾乎沒有文學同儕。」
楊双子說,跟她同時代的寫作者有很明顯的「文學菁英之路」,讀明星高中、頂尖大學、頂尖研究所,可能都是校刊社的,是文學少年和文學少女,都有前輩領路,「文學需要靠資本養大,台北是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匯聚之處,那些早慧的寫作者得到非常豐富的餵養,這在台中是沒有的,我們是有城鄉差距的。」
她大學唸中文系(夜校)、唸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一直到研二才遇到一位寫詩的學弟,在社會運動方面,也有關切的聲音,但就是沒有台北強烈。
沒有同儕、沒有學長姐,沒有人領路,當楊双子問老師要如何開始當作家,老師只能告訴她多讀多嘗試,她甚至不知道世間有文學獎這條路。
她的同儕可能15、6歲就在校園的文學獎得名,他們會在校刊、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見面,大家會加臉友,即使往來不算密切,但若想要談論文學,總是知道可以找誰聊。
楊双子18歲就出書,一開始卻是寫言情小說,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沒有同儕,我不知道可以在哪發表、投稿到哪。」那時言情小說很流行,小說背後有徵稿訊息,這是當時的她唯一知道的發表途徑。
這件事情也形成路線上的差異。楊双子說,大部份的同輩寫作者是寫校刊和文學獎,以短篇、純文學為主,抱有一個寫長篇的目標;而她14歲開始寫言情,18歲拿到第一個稿約,是先寫長篇,同時,也是一開始就進入言情這一類型。
「我一開始就跟大家逆反,我寫類型、我寫長篇。」楊双子言情小說寫了四本之後,大學快畢業前才參加中興大學的中興湖文學獎,才開始寫短篇小說,拿到第二名,「我才明顯感覺到文學獎是凝結了某一些事情,而我是明顯掉隊的。」
學運的政治啟蒙
「野草莓與三一八學運對我影響很大。」楊双子說:「當時我在思考,在台中這個地方,我能做什麼?」
那時她因經濟問題,剛放棄成大碩士班,從台南回到台中,2008年年底就發生野草莓學運,楊双子再次感受到與台北的落差,當時台中市民廣場也有人靜坐應援野草莓學運,可以說是野草莓運動的台中場,但她也能意識到與台北的距離太遠。
楊双子說:「野草莓第一次讓我意識到我的國家認同很怪,是我的政治啟蒙。」同時,剛好遇到大學學姐正在中興台文所,經學姐建議,她努力考上了台文所。
姊姊+妹妹的雙子故事
在沒有文學同儕的時候,楊双子有妹妹。
楊双子本名若慈,雙胞胎妹妹是若暉,父母早早離婚,兩人很早就被丟給了阿嬤隔代教養,14歲時阿嬤過世,父親離家出走,就姊妹倆彼此扶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言情小說,因為那是一個夢幻泡泡,很脫離現實,這對我很重要。」
迫於經濟壓力,姐妹倆高中到大學都唸夜校,她白天工作、晚上唸書,中間就寫小說,為了生活,高一在炸雞排店工作八個月,直到畢業2年多都在麵包店當學徒,她笑說:「當我的文學同儕都在努力接受系統性的精英培養時,我在炸雞排。」
姊妹倆一起放棄成大的研究所回到台中,但2009年,妹妹罹癌,楊双子一邊讀書、一邊工作,勉強湊合兩人生活,畢業後趕快賺錢,那時幾乎完全沒有辦法寫作。
2014年,首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徵獎,楊双子決定走上書寫台灣歷史小說之路;同年,三一八學運。2015年,首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徵稿,她跟妹妹討論:「應該寫自己的故事了,大家都寫台北的故事,我們應該寫台中的。」不管是野草莓或三一八,所有的觀點都是台北的,她想寫出台中觀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叫『楊双子』。」她說:「因為故事是兩人一起想的,一個筆名代表兩個人。」兩人寫的是日本時代的故事,研究歷史的妹妹負責史料調查,她負責寫小說,可是,2015年6月,妹妹過世。
以前的日子,是兩個人一起苦,妹妹過世後,她幾乎什麼事都做不了,可是妹妹辭世前要求她一定要完成投稿台灣歷史小說獎的長篇歷史小說,她在停筆兩個月後,才勉力完成後續一半,寫成「花開時
節」。這也是楊双子在言情小說之後的第一個長篇,可惜並未獲獎。
以「楊若慈」之名寫的「花開時節」短篇,在妹妹過世兩個月後獲台中文學獎小說組第三名,另一篇散文「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拿到散文組首獎。她看到得獎名單時大哭,就晚了兩個月,妹妹看不到。
妹妹走了,她想:「還是要把兩個人想做的事情延續下去,反正這個世界已沒有人要求我去工作,只對自己負責。」那就寫吧,2016年以〈木棉〉一篇獲得台北文學獎短篇小說優等獎,「楊双子」筆名正式面世。
台中以零散的一切滋養出一位作家
30歲後,楊双子到了台北,毫無地緣關係、沒有認識的人,唯一可能有連帶關係的,就是寫作的人。這是離開台中這個地域的楊雙子,但回溯起來,台中的養成是起點。
楊双子說:「台中以什麼餵養我?並沒有系統,就是很多很零散的東西。」
這也是楊双子為什麼要談台中書寫,「正因為我的養成和比較主流的寫作者不一樣,台北的作者比較容易集結,可是我們只有兩個人,所有東西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一個頑強成長的寫作者,從台中長成。
楊双子的四堂課
1.創作的起點:關於問題意識與核心關懷
書目:《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瀟湘神《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
妹妹過世前,姊妹倆交換筆記本。妹妹在看完楊若慈寫滿因無人可以討論而自我思辨的文學想法時,說了一句「原來你這麼認真寫小說」,這成為《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其中一篇散文。
瀟湘神也不是走文學菁英路線,也是一開始就寫類型(推理奇幻)。《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是作者認為第一個有台灣意識推理小說,2009年發想,2023年完成,楊双子想藉此去談原點,看書寫過程與思路的變化。
2.迷因的賽場:關於美學經驗與文化記憶
書目:《花開時節》、小島秀夫《創作的基因》
楊双子說:「迷因可以被視為文化的DNA,必須有一樣的文化脈絡,你才能看得懂我丟出來的迷因。」所以她會談美學經驗和文化基因的關聯。而小島秀夫是一位遊戲製作人,這本書在談他為什麼能創作這麼暢銷的遊戲,談從小到大對他有影響的書。
3.典律的再思:關於經典文學與大眾文化
書目:《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文訊》444期 (2022. 10)
「經典文學之所以成為經典文學,就是典律化,但過程中有什麼東西被運作了?」這是楊双子拋出的問題,是權力?還有其他因素?暢銷是正向或負面影響?純文學和通俗文學有邊界嗎?這其中涉及到品味,而品味是否是權力運作的結果?連飲食都可能有文化位階高低的問題,所以她會從台灣飲食文化如何產生文化位階的移動來看文學。
正巧《文訊》這一期出了「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企畫,引發大眾文學的各種討論。
4.藝術的威力:關於虛構情節與真實情感
推薦書目:《臺灣漫遊錄》、《四維街一號》、野田智《黃金神威》
楊双子說:「能不能種觸動人心、以至於進到文化基因裡,要靠虛構的情節和真實的情感。」她要談如何在虛構之中運作,傳達意念,最終意識到我們在現實世界必須做哪些事情。
《臺灣漫遊錄》和《四維街一號》是楊双子的書,想讓大家知道台中原來有這些地方。野田智《黃金神威》是歷史漫畫,講明治時代的北海道淘金故事,這套漫畫出來之後,讓人們以全新的目光去看北海道
週三讀書會 第三單元:楊双子
日期|7月17日至8月7日
主題|我的台中書寫:以歷史、飲食與流行文化元素作為方法
1984年在台中出生、歷經野草莓學運與三一八學運政治啟蒙的楊双子,以自身經驗為中心,剖析文學養成脈絡對小說家創作核心的影響,包括小說家為何會選擇某一些議題命題,如她會因自身原因關切性別議題,也因學運世代而關注國族議題。楊双子說:「身為台中人,身為台中的女性,我書寫一些當代的寫作者比較少注意到的面向,所以我想談我如何養成、我從什麼地方出發。」
1.創作的起點:關於問題意識與核心關懷
書目: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瀟湘神《廢線彼端的人造神明》
2.迷因的賽場:關於美學經驗與文化記憶
書目:楊双子《花開時節》、小島秀夫《創作的基因》
3.典律的再思:關於經典文學與大眾文化
書目:楊双子《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文訊》444期 (2022. 10)
4.藝術的威力:關於虛構情節與真實情感
推薦書目:楊双子《臺灣漫遊錄》、《四維街一號》、野田智《黃金神威》
@責任編輯|elif cha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