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尚大師皆川明:設計的終極目標,是讓社會產生正向循環

聯合新聞網 楊偉成
一手創立服裝品牌minä perhonen的日本設計師皆川明。 圖/S. Jan...

招牌印花、不張狂卻吸睛的圖騰、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耐看實穿、每次出手均掀起話題的跨界嘗試,由日本時尚大師皆川明一手創立的品牌「minä perhonen」,長年以來,均以不取巧速成的姿態在時尚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精確一點形容,打造更理想的共好生活,連結設計師、製造端和消費者之間的愉悅心情,更接近他的事業版圖目標。

2019年12月,皆川明首次受邀來台公開演講,《500輯》把握了這個難得機會貼身採訪,這位在日本乃至全球有著響亮名號的時尚人物,本人一身樸素、無比親切,連續兩天的演講行程並未讓他帶有倦容,也驚喜台灣民眾對他的熱烈歡迎。皆川明在講座裡強調,他認為「設計」不只要讓使用者感覺幸福,製造者也要有同樣的感受才是,「我很介意所有參與的人會不會得到滿足感,不能只有穿著我們衣服的人快樂而已。」這樣的看法,其實也回應了品牌不打折的策略,他相信團隊所創造的價值不會這麼輕易折損,這個決定不只代表誠信,也是一種對製造者表達敬意的方式,讓他們能夠持續擁有合理的收入。

品牌發展要回應環境,設計師必須宏觀思考

「一些fast fashion品牌會外移商品產地到人力成本低廉的國家,但那樣的工資真的能讓製造者滿足嗎?因為便宜而入手的消費者又會真正珍惜這件商品嗎?」皆川明對快時尚現象有著這樣的疑問。問起皆川明是否感受快時尚發展如今呈現疲態?他舉了幾個例子,相當注重機能研發的UNIQLO和講究自然的MUJI,他都不認為是fast fashion;而ZARA這個西班牙品牌,雖然產地遍及全球,但近年致力減少資源的浪費,這樣的策略讓他們可以再繼續下去。「然而對社會永續發展沒有想法和對應的快時尚品牌,我的確認為是在衰退的。」

品牌創立今年屆滿二十五週年,好奇他們是站在什麼樣的角度製造衣服,「我會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想像他們需要什麼,但設計師應該要站在更上一層,拿出新的提案開拓大眾的眼界。」皆川明表示,持續不間斷在材質和技法上求突破,是任務也是必須。

Cross Talk 台日設計對話講座現場。 圖/不只是圖書館提供

追求有意義的聯名,日記比報表更重要

精彩的跨界表現也是這位大師在全球受到矚目的原因,如生活雜貨、家具設計甚至涉入空間規劃,對他來說這並非意料之外,皆川明和團隊相信他們的圖案或素材絕對可以發生在服飾以外的領域,因此從不設限什麼東西只能出現在哪個範圍。「但我很排斥那些只掛上logo的聯名現象,不同品牌的合作應該是要截長補短,互相學習自己做不到或不熟悉的部分。」皆川明舉了2016年和日本製包品牌Porter的合作為例,對方招牌的尼龍材質從未刺上任何圖騰過,當地能完成此技術的工廠也不多,這樣的聯手出擊對他來說就充滿意義,「我選擇合作對象的方式是,如果你自己就可以做到100分了,那便不需要我們。」

minä perhonen目前在日本的店面多達十三家,皆川明每日會注意銷售方向,但不會非常細節了解數字,至多新商品開賣當天才會比較留心。特別的是,員工除了提出報表,每天都要繳交日記,寫下今日店裡發生的事情,「規定不能電腦打字只能手寫,我可以從筆跡裡感受到真實情緒,那是我最想要知道的事情。」皆川明關心店員對自己的工作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如同在意製造者和消費者一樣,過程中是否有滿足感是他心中最重要的優先排序。

自有品牌哲學如今已成為許多人的仰望,那心中是否還有什麼欣賞的品牌?皆川明意外地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來自英國的電器品牌Dyson。「Dyson除了持續求新之外還設立了學校,這種灌溉未來的心態讓我很佩服。」正巧回應他在講座中提及的,透過設計讓社會產生正向循環,「真正好的事物,應該是對未來有所貢獻的。」無論設計創作或品牌經營,細水長流就是皆川明的中心哲學,透過緩慢的速度不斷修正自己,消費者絕對能感受到這些良善的細節。

皆川明正為「不只是圖書館 Not Just Library」進行牆面繪製。 圖/...

小檔案

皆川明(Minagawa Akira)

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日本文化服裝學院,1995年成立自己的時尚服裝品牌minä,名稱來自芬蘭語,2003年開始改稱minä perhonen。minä是「我」,而perhonen為「蝴蝶」之意。創作靈感自生活中取材,並活用日本傳統的紡織、刺繡、印染等技術,製作風格獨特的日常服飾。在生活雜貨、家具設計甚至空間規劃等領域的跨界表現出色,作品時常受邀至世界各地展示。

皆川明 日本設計 時尚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