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景、攝影、時間的關係,杉本博司用「江之浦測候所」溫柔定義
「海」與「攝影」有何共通點?答案是──它們分別用動態與靜態形式記錄下時間。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是活用這項概念的翹楚,他用哲學性的創作觸感,透過一系列的《海景》攝影作品,彷彿製作標本一般捕捉下時光的流動。更甚,他將海、攝影、時間、自然、建築與哲學元素再集大成,於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打造了一座「江之浦測候所」。
江之浦測候所是杉本博司構想10年、建設10年的複合式作品,於2017年10月開幕。測候所意指觀測天候的觀察站,江之浦測候所融入更繁複的細節,其配置意識到節氣與日出角度,如「夏至光遙拜100公尺藝廊」是一座位於海拔100公尺處的100公尺長藝廊,夏至當天,日出之光將會慢慢爬過這條細長空間;橫亙過藝廊下方的「冬至光遙拜隧道」,則是因冬至之日,從相模灣升起的太陽光線將直射入70公尺長的隧道中而命名。區域內還設置了光學玻璃舞台、羅馬圓形劇場、石舞台、茶室、庭園、神社、接待所等設施,1萬1千500坪的遼闊佔地可順著坡度一路延伸,再將視線延展到蔚藍的相模灣,起點、終點都直指向海。
自然地形內崁進綿密心思,一切都源起於杉本博司的兒時經驗,他在熱海到小田原的湘南列車上看見的海原風景,穿越隧道後在眼前展開的180度海平線,從小深記於腦海,後來也延續到《海景》系列作品,不斷拍攝海的過程中,杉本博司也意識到時間的變與不變。照片忠實記錄下時間的切片,海默默包容近千萬年的沈澱,各自表述何謂永遠,而海景的普遍度與共通性,也令觀者與千百年前望向同一片海的人,得以產生跨越時空、無需言語也可對話的共鳴。
「夏至光遙拜100公尺藝廊」裡展示了七幅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作品,包括1980年拍攝的加勒比海、1993年的利古里亞海、1995年的蘇必略湖、1993年的波登湖、1990年的愛琴海、1994年的第勒尼安海與1987年的日本海,風格一貫以中間的水平面為基準線,將空間一分為二地切開。作品雖皆為黑白照片,但在黑與白之間的灰階漸層深淺刻畫出時間,揉進當下的天氣、風向、海水的溫度與海浪的弧度,看似單純二分法色塊般的平凡海景,因此變得獨一無二。藝廊由37片玻璃板組成,不隔絕內外風景,也使得照片中海景切割下的時間點即使不同,仍能與外頭實際的海景無縫地溫柔相連。
單止步於此,空間利用豈不是太奢侈了?別擔心,建築也能作為「有機體」,不斷進化。比如江之浦測候所在整理區域內的竹林時,偶然發現一間長年廢棄的農具小屋,便改建成一座「化石窟」。小屋保留下原本的牆壁與樑柱,古老的木製農具漁具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天花板改放上東大寺二月堂的燈籠,四周則展示著杉本博司20年來搜集的化石收藏。因海底火山噴發,億萬年前的生物之生活樣態,就此被定格於太古時代的某個時間點,傳遞給現世的人們知道,又再一次呼應了海與時間的主題。
有趣的是,測候所的原址為蜜柑園,雖然目前整體作為藝術展場,農園的功能仍被維持下來,因此化石窯內也會不時販售園裡收成蜜柑、檸檬,為停駐的時光,種植下一份黃澄澄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胡士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