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風景】專訪文具品牌「物外YSTUDIO」:不是從台灣賣到國外,而是站在世界舞台上

聯合新聞網 採訪、撰文 Stella Tsai

十年前,剛從前公司離開的廖宜賢與楊格,初生之犢就誇下豪語,要做不被時間淘汰的經典設計產品。從第一次嘗試的相機燈,到帶著他們邁向世界舞台的經典系列文具,一個以「文字的重量」為核心的精品文具品牌,就這樣從一個22K當道的慘澹時代,跨出台灣勇闖國際,成為如今日本職人也認可的產品。

物外YSTUDIO由工業設計背景的廖宜賢(右)與楊格(左)共同成立。 圖/物外Y...

「我們要傳遞書寫和文字的價值。」不同於當年毫無準備、連產品的包裝和定價都未深究就跳入市場,如今的兩人已能自信且大方地介紹「物外YSTUDIO」與品牌的價值,也能緊扣核心,向不同的對象傳遞正確的訊息。十年不短,足以讓品牌從初生到成熟;十年也不長,放眼百年工藝品牌,物外的旅途才剛開始。

500輯:聊聊創立品牌的起心動念,以及當時對品牌的想像

廖宜賢(下簡稱「廖」):當年我們是同一間公司的設計同事,第一次密切合作是一個跟「竹」有關的生活風格品牌專案,那時就滿享受彼此溝通的過程,後來甚至一起組隊參加設計比賽,對於一起工作的設計師來說,這還滿不尋常的。

楊格(下簡稱「楊」):我們聊概念、設計想法的時候,彼此都滿有默契,也很能接受對方的意見,離開公司後也保持密切的聯絡。

廖:後來在等待下一個工作的空檔,我們一起找事做。起初是想在時代的推進中,找到一個被遺忘的美好事物,像是古董相機、書寫等,第一個作品就是相機燈,意外賣得不錯。

楊:那其實是個挺浪漫的開端。完全不知道實際要做什麼,可以說是同年代創業的設計師品牌中,格外浪漫且不切實際的一個。正常來說應該會倒(笑),卻幸運地活下來,並走到現在。

廖:一般來說應該是會賠一筆錢,大家吵架、然後倒掉(笑)。但那時期剛好是對新鮮人而言非常糟糕的22K時代,企業把這個薪水變成常態,創立品牌成為新鮮人孤注一躑的嘗試,反正也不會比22K更差了。

楊:回頭來看其實很多很棒的品牌都是在那幾年誕生的,我們每年到國外參展都會遇到同一批朋友,在台灣還碰不到,出國就像戰友。當時也真是一股傻勁,一心幻想物外能成為百年品牌、歷史icon,有點浪漫到不切實際。現在當然還是希望永續經營,但走得越遠、越明白這一切有多麼不容易,知道我們的幸運,就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物外YSTUDIO經典鋼筆,由實心黃銅切削而成、六角筆身為品牌最受歡迎的設計。 ...

500輯:物外的第一件產品是如何誕生?創業時,你們的理想生活風景是什麼?

楊:第一個有發售的作品是相機燈,但第一件真正屬於物外的產品是「經典系列」文具。約莫2012年,整個世界飛速在發展,我們很想找到一個確定性、不會變的,一個永恆的(Timeless)的產品。不能是趕流行、會被淘汰的東西,設計時我們找了很多經典造型,像是鉛筆的六角形,陪伴人們使用很多年,這就是我們要的感受。

廖:嚴格說來我們完全沒有去想潮流是什麼。不是刻意,純粹傻傻的沒有想到,也可以說是一種叛逆跟任性。當員工時要聽老闆的話,就算做得開心,也還是有框架;那做自己的產品時,為什麼不全心全意、做我們喜歡的東西就好?這樣的心情引導我們跨出第一步。

一開始更不是先想產品,我們花了一年的時間琢磨出品牌的概念——「文字的重量」,就這五個字,不多也不少。「文字的重量」其實就講完所有事情,每個人都能從中連結到自己的故事。概念確定後,我們才決定用黃銅做文具,也才誕生第一件產品。

楊:那時候心中充滿設計,想傳遞美好的生活價值、證明設計的價值,以及台灣的價值。又是一個回想起來極度浪漫的過程,連定價、包裝的標準都很奇怪,卻幸運的抓到精緻物件的國際市場偏好,加上文具在國際運輸充滿優勢,就這樣從「筆」開始,一路朝「文字的重量」發展成系列產品,慢慢開展出後來的局面。

創業初期的作品「相機燈」。 圖/物外YSTUDIO提供

廖:在台灣做設計很辛苦,沒有很多百年品牌能參考;但也因此幸運,沒有如日本、北歐背負著既定的風格,每個人都可以定義台灣的風格。感謝前公司曾讓我們接觸行銷,因而在起步時能稍稍放下設計師的矜持,謹慎地鋪好前面的路,才敢大膽作夢。雖然辛苦,但相較於其他品牌,我們還是幸運的。

500輯:對比創業至今的心情,兩位現在如何看待「文字的重量」這個概念?

廖:去年我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這時代速度太快,品牌最慢十年一定得有所調整。以前我們很強調「書寫」,非得要寫下來才具有意義;但現在我會說,無論什麼形式,只要是文字就有意義。電影裡的某句台詞、演講裡的一句話、文章中的某段文字,都具有意義。我們不需要執著書寫,「文字」本身的影響性就很巨大。未來我們會慢慢調整、朝向這個品牌概念。

楊:「文字的重量」概念開端純粹是浪漫、展現品牌,以及表達我們想說的話,十年後的現在則多了「責任」的成分。我們更在乎如何創造「影響力」,如何將文字的影響力深刻地注入品牌標語和銷售之中,再進一步引導出好的故事與相處,那才是最困難的事情。

500輯:去年剛換了新的LOGO識別設計,是否埋藏了對下一個十年的期望?

廖:起初只是單純想換LOGO,我們找了好朋友「仰角視覺整合」接下設計的任務;重新設計新logo不難,但要去調整一個經營十年的品牌logo是難的,難的是如何讓品牌更面向國際與未來。一個經營十年的品牌,代表有一定的影響力、價值觀與情感,因此不能大改,只能微調。新的LOGO承襲了原本的架構,稍微扁平一點,框變成類橢圓;YSTUDIO變大寫、加上襯線,呈現出大氣、簡潔與國際化的質感,強調品牌的手感與工藝,讓這樣的細節體現在LOGO設計之中。

新的LOGO(右)承襲了原本LOGO(左)的架構,稍微扁平一點,框變成類橢圓;Y...

楊:還記得仰角生了無數個提案,我們花了非常久的時間細細討論與溝通,最後這個版本,我們都很喜歡。看起來規矩、好像沒有變,但藏了大量的細節在裡頭,理性中帶有浪漫的感性。若說原本的LOGO是風格化、特殊的小眾品牌,現在就是擁有相同浪漫的價值、但面向大眾市場的品牌。物外不再只是從台灣賣到世界,而是站在世界舞台上,這是品牌對未來十年的重要宣言。

500輯:聊聊「物外 X 日本工藝三部曲」計畫的契機?有什麼難忘的故事嗎?

廖:我們一直有意識要做這個計畫,剛好合作雲龍箔鋼筆的工藝士村田紘平先生,將我們介紹給日本京都Kougei NOW工藝設計展的主辦人,他親自來台灣拜訪並邀請我們參展。當時既驚又喜,主要是參展品牌不外乎是「京都」、「百年」,而彼時的物外才屆滿七年。沒想到深聊後他說:「我感覺到你們是用『職人』的心態在做產品,謹守本分、不花俏,好好地把事情做好。」聽完後我們實在太感動,馬上就報名參展了。

楊:這銷售話術很厲害啊!(笑)

廖:那次參展開啟了「日本工藝三部曲」計畫,後來合作的日本工藝品牌,也多是從那次展覽逐漸認識的。

楊:我們一向對傳統文化、工藝很感興趣,很欣賞這些工藝師。工藝計畫的目標其實朝向全世界的工藝品牌,只是第一個接觸並展開合作的是日本京都,也有可能光京都就合作不完。這會是一個緩慢的進程,畢竟他們都是百年品牌,不追求潮流的快速,時間感跟一般品牌不同。

廖:而且日本職人都超帥,白天穿著工作服敲敲打打,晚上換上大衣就變身潮男,等下直接去夜店的感覺。當然,能這樣生活的職人還是少數,但能同時享受生活又承襲百年家族品牌的工作,是令人佩服的。

楊:我記得有次拜訪一個品牌,工藝師說他們每年秋天都要忙著修名古屋的城堡,百年來都是他們家族在維修,已經延續好幾代。他們對工作與生命的時間感,跟我們真的很不一樣。

物外YSTUDIO十周年,邀請擁有130多年歷史的日本京都便利堂,聯名推出「珂羅...

「珂羅版印刷藝術版畫:文字的重量」。 圖/物外YSTUDIO提供

500輯:就你們觀察,這十年台灣的環境是否符合期待?有什麼顯著的改變與看法?

廖:我記得有一年在松菸參展,當時推出一款習字板,價格不菲,有個媽媽推著小孩來,聽完介紹後直說:「這我用厚紙板就可以了啊!」當時印象很深刻。隨著時代改變,這樣的回應少了很多,對現在的消費者來說,就算無法理解產品,也能想像其他的使用可能,不會立刻拒於門外。作為一個微型品牌,我很難說環境有什麼顯著的差異,確定的是,我們會在歷史的洪流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持續分享價值,只要有越多人參與和認同,就有機會拓展設計與美感的能量,影響力就會變大。

楊:去年做嘖嘖募資時,我們心裡其實很不確定。這麼潮流的舉動,不知道消費者能不能接受,沒想到大家那麼支持,那對我們是很大的肯定。以台灣市場來說,氣氛有很大的改變;人們心胸變開闊、更有自信,也開始對生活有自己的觀點。有自信的人,可以判斷自己的喜好,對陌生的東西也會更寬廣地聆聽,並接受別人的觀點。

物外YSTUDIO十週年經典鋼筆。 圖/物外YSTUDIO提供

廖:十年是一種證明,證明我們理出了一條明確的道路,雖然此刻還在路上努力,但隨著品牌的提升,路途也逐漸清晰。物外從我們兩人的組合,一路長成十多人的小團隊,考慮的事情變多、開始看得更遠,現在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不能再像過去直接思考放棄,現在只能想著如何讓品牌變得更好,做好改變的準備。

楊:十年真的就是一瞬間,剛創業時覺得能站上國際舞台就是最酷的事,現在才知道,站上國際舞台只是機會的開始,把握機會才是重頭戲。

◎責任編輯:胡士恩

十年風景 物外YSTUDIO 文具設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