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郭旭原 X 黃惠美首度挑戰公共工程,科技藝術館飄浮在北藝大的未來感盒子
未來建築師的作品展示在巨大的盒子裡,巨大的盒子卻如飄浮般輕盈立於台北藝術大學,俯視著關渡平原,並與其他古典的校舍對話。
科技藝術館是建築師郭旭原、黃惠美的首件公共工程案,過程艱辛,但堅持終有回報,象徵未來的科藝館,也成為第十屆IEAGD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的年輕建築新血們最佳的典範。
科藝館位於北藝大主幹道底端,是新媒體及科技藝術的實驗基地,首次接觸公共工程案的大尺建築×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競圖得標後,經六年落成,一黑、一灰的兩個大盒子形成建築外觀,成為北藝大全新地標,首檔活動即見證IEAGD十年全新里程碑的開展。
郭旭原提出設計理念,因北藝大多數建築偏傳統、古典、中式,也更著地,但科藝館是未來的潮流,「所以我們覺得應該有別於原來校園的設計,希望是抬昇、飄浮的,有更多的穿透。」
郭旭原指出,博物館通常被稱為白盒子,不管有無光線,裡面掛了畫以後看得到,而科藝館是一個黑盒子,「裡面全是黑的,全部靠電子聲音、光線、多媒體、互動機器。」
這個黑盒子可調節作為展覽空間、排練場,底端開了一個往草地的視窗。黃惠美說明,整個科藝館就是一個平台跟一個量體,中間夾了一個水平的開口,形成水平的延伸,還有一條路徑從一樓直達屋頂。
但這「飄浮」、「穿透」,是郭旭原和黃惠美花了很大力氣堅守住的理念。黃惠美說:「我們工作了15年以後就決定,大家都說公共工程有很多的陷阱或困難,我們想知道到底有多難,所以就投入,也很珍惜我們第一個公共工程案。」
競圖、得標之後,黃惠美說:「剛開始根本沒在管預算,可是公部門的預算是固定的,這才知道原來一次發包不出去就要減項,第二次再改設計再減項再發包,還是不行,就一直改圖。」
郭旭原補充,從競圖到完工共6年,實際工程才兩年半,中間4年都在改圖與發包,時間一久,6年前的物料價格若是一坪10萬,現在可能要近20萬,自然難以發包,最後勉強追加到12萬8才成功發包。他說:「改過太多次了,結構也調整過,中間一度想放棄。因為結構建議我們多撐幾根柱子。」
完工後的科藝館有四個角,分別是兩個樓梯間、兩個電梯,就是四根柱子,在底層廣場上只會看到兩根柱子,而結構技師說,只要多幾根柱子,省了鋼材,造價就會整個下來。可是兩位建築師不妥協,郭旭原說:「視覺穿透與大空間是這個建築最重要的目的,如果加柱子,這個設計就不完美,原始的概念就不見了。」
連校方都因為一再發包不成,差點喊停。黃惠美笑說:「天吶,已經懷孕九個月了,你叫我不要生出來?真的不行。一定要想辦法。」
雖遲、雖難,科藝館仍完美落成,第一檔活動就是建築競圖展,黃惠美笑說:「超開心,是天時地利人和。就像藝術的人會跑到巴塞爾看展覽,這個大評圖就像是亞洲區建築學系的大活動,10年了,應該要換新的地方了,正好這個展場落成。」
在郭旭原看來,IEAGD需要一個開放的場地,3、400位建築同業與學生來參加,有如派對一般,同時,「他們也需要一個最新的、傳遞最新概念的建築。」
獨特的造型因與原來的建築物有些距離而不顯突兀,加之這裡原先做為迴車的廣場,郭旭原和黃惠美認為必須重新塑造一個場所讓學生活動,高低的平台正好是全校景觀最好的地方,學生、市民都可以使用,他說:「對我們建築師來講,很有成就感。」
「建築開心的時候,是在一開始競圖,你把對這個場所的未來想像全部表現在圖面上,然後拿到案子;第二個開心是在完工後,看到人們真正來使用,使用的狀態符合、甚至超越你的想像。」黃惠美承認:「但過程當中當然就是很折磨,預算是最大的問題,」
經此一役,兩人都有了經驗,未來更知道如何對公共工程分配預算、如何抓平衡。還會繼續做公共工程案嗎?郭旭原和黃惠美都說:「我們就上癮了,不像房地產案子錙銖必較,坪數要做到滿、容積要做到滿。公共工程案可以發揮的空間真的比較大,我們玩得很開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