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體感藝術公園:日本岐阜縣「養老天命反轉地」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1「公園裡有我熱愛的生活」
公園變得不一樣了。隨著人們居住、移動和休閒需求的改變,除了藍天綠地、開放與公共性,現代公園多了從設計藝術、商業生意、自然環境等面向的思考與建設,擁有更鮮明的主張與性格。身處大口呼吸都是奢侈的時代,說公園是終極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再貼切不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園?」本期專題跟讀者一起探索人與公園的新關係。
你對公園的想像是遼闊的視野、平坦的道路還是妥善的安全性?在日本岐阜縣的「養老天命反轉地」彷彿唱反調般一一打破,創造出一片佔地一萬八千平方公尺、繽紛、充滿詩意又帶點反骨氣質的大型藝術園區。
養老天命反轉地由日本藝術家荒川修作與美國詩人Madeline Gins構思了30多年,共同策劃而成,1995年正式開幕,但即使已走過漫漫歲月,仍會被園區中前衛大膽的設計所驚艷,參觀者不只走走逛逛、悠閒散步,有時還得手腳並用,才能一一越過高低起伏的「關卡」。
一進入園區,首先會碰到的是「養老天命反轉地記念館」,外牆24種鮮豔色彩格外吸睛,走進建築內則會發現一座繽紛迷宮,而且地面、天花板相對呼應,只要利用這項特性,站在牆上後拍照再倒轉過來,就能拍出奇幻的飛天照片,十分符合現代人愛Instagram打卡的特性。有趣的是,建築暗藏11道門,每扇門都引導向個別出口,每個人都能汲取到不同的風景。
不過,記念館的位置雖如迎賓姿態,真正的玄關卻是一旁的「不死門」,只是門呈現開放性,僅簡單豎立了數根綠色竹子,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無數次。穿過不死門可看到的是「昆蟲山脈」,這並非指山脈是由昆蟲組成,而是參觀者得自己成為「昆蟲」,需模仿為了集水覓食而翻山越嶺的動物、昆蟲一般,手腳並用才能登上由石塊所組成的山脈。山頂上還真的設置了一座抽水式水井,讓人有種被擺了一道的諷刺感,卻不會讓人不悅,因為努力攀爬過後,山頂上的制高點仍能收獲一片好風景。
養老天命反轉地的好玩之處,也在於此即使拿了簡介、查了資料,知道設施名稱為何,一看到實物仍忍不住會心一笑,甚至是抬頭仰望、注視腳邊,都可能有新發現。比如重點設施「極限相似物品之家」雖名為「家」,卻是由半開放的大型迷宮組成,而且無視地心引力原理,將流理臺、浴缸、沙發、書桌、檯燈不是半邊崁入牆中,就是上下倒置、懸空擺設。呼應「家」之名,細數在迷宮撞見的傢俱,湊齊了倒真的能延續日常生活機能,天花板還以巨型的岐阜縣地圖為形狀,也呼應了在地特質。
裝置藝術、建築設施的細節令人會心一笑,但拋開這些深思細嚼的念頭,直接用身體與直覺來感受,便能單純享受,就有人建議,若是在園區內任何一個迷宮感到迷惘時,跟著孩子們走就對了,因為園區的設計精神珍惜著「直覺」與「本能」,不想太多,往往就能找到出路。
穿越過極限相似物品之家的斜坡,會來到「橢圓形原野」,以翠綠的養老山脈為背景,盆地般陷落的橢圓形廣場,又利用地形打造出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道路,比如說「運動路」上可發現斜度極陡的坡道上陳設著白色沙發與流理臺,光只是想坐在上面保持平衡不滑落就很吃力,牆上的凹槽突起更彷彿高難度的攀岩牆,吸引許多運動愛好者來挑戰。不過,還是要為最一開始言及的「妥善安全性」做補充──養老天地反轉地的道路雖起伏曲折,硬是讓人「不好走」,但入園前可免費租借到安全帽、運動鞋,讓參觀者都能以最舒適、放鬆的狀態走跳玩耍。
養老天命反轉地其實隸屬於養老公園的一部分,養老公園於明治時代的1880年開園,境內涵蓋了養老神社、養老瀑布等代表性景點,也是岐阜縣的賞櫻與賞楓名所,再追溯到更久遠以前,還流傳著一則1,300年前的孝子傳說,後來有養老天命反轉地的加入,讓公園的風景更多變,也讓公園的定義更多元,不只綠意盎然養護眼睛,亦提供更多有趣的心靈養分。
◎責任編輯:胡士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