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10台相機】設計師陳彥安╳Fujifilm X-Pro 3:用旅人的眼睛看被忽視的日常

聯合新聞網 陳彥安

大學時房東送的一台Nikon FE讓我喜歡上攝影,操作底片單眼的細緻動作像是一場儀式,在拉開保險時開始,清脆的快門聲響後結束。裂像對焦的過程也考驗著攝影者的耐心,經歷了這一串儀式後,也要等個幾天才能從相館取回照片。

陳彥安|沿岸製作主理人,過去長年旅居歐洲。他是設計師、策展人、影像創作者、手刺刺...

Fujifilm X-Pro 3|數位單眼相機,如同底片機的復古外觀與呈色讓陳彥...

因為喜歡手動操作鏡頭的細膩感受,2015年入手Canon 5D III開始大量以數位單眼拍攝後還是買了轉接環,讓我的50mm 1.2定焦鏡掌控生活中的大部份瞬間,開始把攝影跟錄影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從這時候開始。2017年碰巧入手一台1998年出廠的臺灣製RICOH GR1s,回歸到底片傻瓜相機的世界很奇妙,你不再享有絕對的主導權,而是讓相機帶你看世界。

想想攝影其實蠻美的,反射在物、件上的光線穿過層層的鏡片,經過了多次折射與反射後映入膠片或影像處理晶片,一切都發生在按下快門的1/250到1/1000秒間。攝影無非是想要抓住當下的感覺,而在時間軸線中抓下來的瞬間,不管是刻意擷取亦或是隨性,也都是我們主觀的價值轉述。

現在因為工作的即時需要,已經較少使用底片相機。2021年開始,我以Fujifilm的X-Pro 3作為日常使用的隨身機。X-Pro 3在外觀上大量保留了過往底片單眼的造型元素,拿著它的時候能依稀感受到操作底片相機的情懷。機背上放置底片包裝的插槽改成了小液晶螢幕,顯示目前使用的底片(濾鏡種類);不像大部分數位相機機背有翻轉螢幕可以直接進行拍攝,X-Pro 3把螢幕藏在機背內側,讓外觀保持乾淨。

這台相機繼承了富士多年生產底片的優良基因,有多款經典底片濾鏡可以選擇,直出的色調效果很好,是我記錄旅行、生活(大部分是同事工作照)和狗狗的利器,用手機將照片讀出來後幾乎不需要修圖就可以分享。我想持續用它以旅人的視野,看待並拍下在台灣各處容易被忽視的日常。

接觸攝影的十七年來,幾乎每天都有一台相機相伴,我很喜歡《The Thinking Hand》書裡提及的概念:手持的工具作為身體功能的延伸。越來越習慣相機做為拍攝工具也經歷足夠的失敗後,身體自然也習慣了相機的作業方式,抬起相機前會自動走到距離被攝物固定的距離外,肌肉記憶般的對焦跟按下快門,讓相機作為身體的延伸物。

在花蓮外景拍攝時的側拍,舞者與布料即興的被海風吹著,像雲一樣好看。 圖/陳彥安攝...

為朋友的品牌拍攝形象影片,殺青後在大家整理環境時按下了快門。 圖/陳彥安攝影

國道五號北上時的落日,按下快門後又離家更近了一步。 圖/陳彥安攝影

現在手機這麼方便,你覺得用相機拍照之必要是?

陳彥安:雖還是會用手機做一些日常的即時記錄,但在影像拍攝如此普及跟海量的現在,還是希望避免無上限的拍攝拍完即忘的照片,期許按下的每一下快門都負責紀錄下一個重要的片刻,讓有意識的攝影過程是面向自己的工藝而非無意識的量產。

目前手邊有幾台相機?入手相機時會考量、看重哪些事?

陳彥安:手邊的相機來來去去,目前有Canon 5DIII、Polaroid SX-70、Ricoh GR1s跟最常用的Fujifilm X-Pro 3。入手相機時很看當時的需求,是給工作還是生活上使用?如果是日常使用的話,機身好不好看、整體重量跟拍出來的照片質感以及與現有相機的互補性是我做選擇的依據。

「最好的10個 __ !」系列專題

《500輯》於2023年春天發起的生活研究題型,一季一回,每回擇定一樣生活物件,邀請十位受訪者談論近期心中的「最好」。藉由人與物的選用關係,看見生活的可能性,收集細小卻帶來靈光的碎片與思考。

本文選自《500輯》Issue78「最好的10台相機」

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現在,規格不斷升級的手機相機,讓影像製造、回憶留下變得容易。然而仍有不少人尋尋覓覓一台與自己契合的數位相機、可能已停產的底片相機,或是在近年底片價格飛漲下回潮的CCD相機。

本期專題邀集十位鍾情於用相機拍照的人,分享近期心目中「最好」的一台相機——他們不約而同提及,用相機讓拍照變得更有意識,而花時間「相處」則是釐清最好的唯一路徑。於是最好的相機,是不一定關乎規格卻最能與身心相連的那台;是陪伴直覺捕捉瞬間的那台;是帶領自己發現觀看世界的新方式的那台。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78 相機 攝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