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青嶼味旅行館」:臨海的設計旅店,校正環境與人的關係
在新冠疫情期間,我有一位熱愛海洋的業主因為無法出國而回到綠島潛水,他發覺綠島擁有眾所皆知的世界級海底景觀,卻缺乏高質感旅宿可提供對住宿講究的客群,或許是當地旅遊品質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因此他邀請我與建築團隊進入綠島,在一年內跨海完成「青嶼味旅行館」。
有如生活在海中央的綠島
第一次造訪綠島時,正值疫情加上入冬時分,綠島的街道因為少了旅客顯得赤裸且寂寥,比起都市景觀的精緻雕琢,島上的建築模樣野生、粗獷。只有16平方公里大的綠島,漂在太平洋邊陲地帶,島上的人與海岸線比鄰而居,有種就生活在海中央的感覺。因為地理位置與海島氣候,綠島每年都必須面對颱風的威脅,因此,島上的⺠宅設計開口小、外型低矮,選用的材料單一,加上島上沒有產業,所有的物資都仰賴本島輸入,而位處臨海高鹽分的環境,任何建材或設備好像消耗品一樣壞得很快,只要方便取得而且好施作就好。
在這樣的條件下,回應在執行旅宿規劃設計,首先就是必須在島嶼環境、離島資源有限、入住旅客的期待中取得三方平衡。面對島嶼特殊的環境與氣候,向來在都市中以大開窗引入自然光、大露台種植綠意的慣用手法都必須收斂,先重新拿捏開窗尺度,以避免颱風期間的飛沙走石擊破玻璃,也必須考量玻璃尺寸適合運輸減少損耗,以及加強門窗骨料、固定屋頂結構、增設防颱防撞網、甚至設置雙層門等措施,才能達到保有室內通風又自然採光的功能,也滿足入住旅客可以盡情擁抱海景的渴望。
天然材料耐候低維養
而考量到離島的建築資源有限,構築計畫以本島預製,綠島在地組裝的策略,如此一來可縮短工期也減少建築材料的運輸及廢棄物清運;而建材使用從海岸潮間帶中的礁石得到啟發,以大量的自然材料為準則,像是石毯讓整建後的新旅宿能更融入地景,其他像是使用銹鐵漆的不鏽鋼材、實木及泥牆,以天然材料在大自然中順應歲月與材料演變,反而越能耐候,並且降低維養資源,例如泥牆只需定期塗抹亞麻仁油就能輕易保養,旅宿的員工就能自行操作。
季節感十足鮮明
在綠島短居的生活裡,各種習以為常的事都必須重新校正,尤其脫離制式的都市環境,所有的感受都被放大了,在潛水時被海水包圍時有與世隔絕感,而登上淺山眺望無盡的海平面時更加覺察天地浩瀚,像是淡旺季人潮密度的對比,讓島上的季節感十足鮮明。站在完工後的旅宿頂樓,隔著海就能看見50分鐘航程遠的台東,但在天氣不好船班停駛時,往返台東可能得花上一個星期,時空差距會使人們手上擁有的資源變得珍貴,像在台灣的工地,建築餘料或廢棄物得花錢請人處理,在島上,居⺠會主動索取去修補自家屋舍或再利用。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7「在離島創造明日的可能」
離島往往因被大海圍繞而受限,但倘若能掌握自身與天地的連結,從島嶼出發的視野,也可以是無限。當煙火散盡、颱風離去,冬季或許是認識離島日常的另一種時機。本期《500輯》邀集不同領域的實踐者,寫下停駐一段時間的離島生活與創作見聞,期待與讀者一起從故事中看見,身為島民,認識離島,其實就是更認識我們自己。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