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新識別設計!顏伯駿以自由變形的框架開展無限能量

聯合新聞網 詹筱苹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2024年悄悄換上全新識別/Logo設計,由設計師顏伯駿從象徵當代藝術館建築物的經典符號作為起點,注入交迭的時空對話、當代藝術館打開各種對話的DNA,讓新識別乘載當代藝術館的過去與現代,同時展開未來的更多可能性。這裡將專訪顏伯駿,深入探看當代藝術館新識別的設計概念。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新識別設計,顏伯駿以自由變形的框架開展無限能量。圖|三頁文

從建築延伸多元意義的對話框

位於大同區長安西路的當代藝術館,前身建成小學校是「日治時期的西洋歷史式樣、紅磚折衷風格建築」,也因為是古蹟、沒有館藏條件、只能做全策展展覽,也讓當代藝術館成為藝術圈不斷嘗試各種跨議題策展的重要場域。

在這個脈絡下,顏伯駿為當代藝術館重塑識別設計時,仍以建築物外觀為出發「一開始就不是以打掉重練的方向思考,而是延續過去經典符號。」但全新的當代藝術館識別設計,在某種似曾相似的架構下卻變得更活潑了。而這個像對話框的線條,巧妙的透過設計埋進三層意義: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大布棋。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路燈旗。圖|三頁文

第一層|紅磚

當代館是一棟紅磚古蹟,是日治時代英格蘭的磚造建築,還有極具代表性的鐘塔,因此顏伯駿以建築的最小單位「紅磚」為基礎,開啟設計的路徑。

第二層|內容

1921年校舍落成後,建築物對應不同使用而轉換過不同功能,再加上當代館20多年來以各種策展,給予古蹟建築十足養分,也因為建築物的「內容」不斷變化,顏伯駿以「對話框」串連符號線索、彷彿讓時空對話,超越時空不斷開展。

第三層|對話

20多年來當代館也努力打開各種對話的可能性,以近期的計畫為例,他們想在當代館和建成國小間擺放乒乓球桌,讓館員和學生們在休息時間可以來這裡打球,藉此模糊展館與校園的疆界,也期待透過各種嘗試,讓大家從行動中了解「當代館不僅只有當代藝術這麼侷限的範圍,他們所謂的當代,是打開對話、擁抱各種想法的精神,我們在設計時也希望在新的識別設計中,展現當代館這層獨特的DNA。」

有沒有發現,這個對話框並沒有特定形態,而是「自由變形」的框架「我們希望它變得活潑有趣,又能把傳統意象帶入當代館的氛圍中,未來還能被靈活運用到各種館方的設計裡。」

台北當代藝術館品牌識別,黑。圖|三頁文
台北當代藝術館品牌識別,紅。圖|三頁文
logo設計概念。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的專屬字體與顏色

藝術館必須溝通國內外官方機構,在字體設計必須中英文清晰、閱讀性明顯,中英文字體要有一定的平衡「我們沿用既有的字體再做變化,中英文這次為當代館全新量身定做的,例如字母A,我們把它的尖角修得不要這麼銳利、每個字體都做很細的修正,讓字體和符號的結合度更高。」未來除了識別設計外,內部文書的所有字體也會全部整合。

新識別的顏色,延續當代館的紅再做微調「我們從磚紅色票裡,挑選一個比較明亮的版本,讓紅磚色不要這麼沈重,而是活潑有個性的新意象。」

迎接全新的當代藝術館

當代藝術館以全新識別亮相後,又將迎來古蹟整修的大工程,2025年的全新當代館,除了換然一新的內部、新識別設計外,顏伯駿也將重塑館內的指標系統,讓當代藝術館從識別設計、指標系統都有完整的新樣貌。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的各種應用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a4紙袋。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膠帶。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會員卡。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筆記本。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信封。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工作證。圖|三頁文
當代藝術館新識別包裝紙。圖|三頁文

識別設計 顏伯駿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