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70週年/在經緯間編織著責任—竹籐編織工藝師張憲平

聯合新聞網 文/翁珮恒

戴著厚重的老花眼鏡,眼睛緊緊盯著手中的工作,竹籐編織人間國寶張憲平編織的手沒有停下,竹的堅實、籐的韌性,在他的手中宛若絲線,不斷穿梭於經緯的過程中,漸漸地形成作工細膩的竹編藝品。「自小就一直接觸到手工藝,就好像一直有一份責任在,我這一生,就是要把竹編工藝給做好。」帶著如竹籐般堅韌的生命毅力,張憲平編織著的,不單單是竹籐藝品,而是驅使投身臺灣手工藝的責任感。

竹籐編織工藝師張憲平。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從基礎編織到專精研究

出身於苗栗竹南的編織世家,祖父是精通藺草編織的好手,父親則經營草蓆與民藝品加工廠,潛移默化地讓編織成為張憲平生活中不可獲缺的元素。當時正逢臺灣轉型成工業化的70時代,傳統手工業逐漸成為夕陽產業,他不忍心如此珍貴的產業將逐漸消失,30歲時初次感受到竹籐編織的優雅,便不顧一切地栽進了竹籐編織藝術中。

「那個年代,要找到願意傳授技藝的老師傅非常困難,所有的學習都是我自己摸索。」雖家業的草編與竹編概念上相似,但材料、技巧、工法等細節上卻大相逕庭。張憲平一路上藉由自學的方式,走訪觀摩、購買古老編器研究、至日本田野調查,如今不僅保存了竹編的傳統編織技法,他還研發獨家「竹編器生漆髹染技法」,髹染後的竹編藝品不僅獲得保護,色澤收斂雅致,增添了不少層次感。

呼應生命的竹籐編織哲學

細細品味張憲平的作品,可以發現經緯之間每一條籐線扣合地紮實且絲滑。像是作品《洄》中,張憲平以一條籐芯為軸心,採單旋螺捲編法,將竹籐由中心往外繞成一密實而鏤空的器體,再加上細長如絲帶的編紋,呈現出竹籐編織無限的優雅。定睛細看,似乎很難從中找到任何一點手作的瑕疵。「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我的作品沒有一點瑕疵!」張憲平笑說,因為他期待自己的作品就是可以不受到任何創作限制的情況下,如實地傳達自己的意念,若是製作的過程中有感到任何一點不對勁,就會拆掉重新編織。

帶著對竹籐編織嚴謹的自我要求與毅力,如今80來歲的張憲平將精力投注於技藝的傳承,身邊已經有第二批的學生向他學習編織技巧與概念,在竹編領域也表現得相當出色。「精緻不失雅趣、細膩不失堅挺、輕盈不失厚實。」竹籐編器帶給他的領悟,似乎也巧妙地呼應到他匠心的本質與對藝術的無限想像,著實地為臺灣竹籐藝術編織了時代的記憶。

工藝中心70週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