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70週年/擇木雕一事,執一生木雕—木雕藝術家陳啟村

聯合新聞網 文/翁珮恒

「13歲第一天當學徒時,我就從師兄的桌上拿了一塊小木角,含在嘴中吞掉。我告訴師兄,我這一輩子就是要從事木雕。」年輕時對自己血氣方剛的承諾,木雕藝術家陳啟村這一遵守,就是50年。當時還是只能做做打雜的學徒,在半世紀的堅持不懈下,如今已被文化部登錄為傳統木雕重要匠師保存者,並於2020年獲國家工藝成就獎殊榮,是歷年來最年輕的「人間國寶」。到底是什麼驅使著陳啟村投身木雕創作?「其實就是一個很純然的信念:擇一事,執一生。」

木雕藝術家陳啟村。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將生命情境帶入木雕創作

1963年出生於臺南,小學時因國語不佳聽不懂上課內容,陳啟村經常在上課塗鴉,塗著塗著就塗出他對藝術的興趣。父親病逝前,希望他國小畢業後學一技之長,受到布袋戲影響的他立即回答:「想學刻佛仔!」因緣際會之下,他成為了雕刻學徒,學習的前三年卻總是在做開店打掃等雜事,曾經也萌生放棄的念頭,「不過後來,我告訴自己,當學徒也是傳統藝術之路上,非常重要的環節,再辛苦也要待下!」眼淚擦乾後,當時的陳啟村還是堅持下來了。

專精雕刻技藝之餘,陳啟村花了很多時間走遍全臺漂亮的廟宇,觀摩經典的佛陀作品,「就去給人家偷拍佛像啊,還被追著打呢!那時候也不懂這在學術上叫作『田野調查』,就是懷著一股滿腔熱血,想要親眼看到全臺最好的木雕作品。」因為有了親身體驗,親眼看見,陳啟村能夠投入到所要雕刻的情境中,才能如此匯聚出脫俗的作品。

以木雕承載藝術千秋

「很多人都會問我創作『靈感』,其實沒有所謂的靈感,好的作品是要去規劃的。」陳啟村認為,作品所流露出的情感,是需要融合藝術家的專業素養與經驗的累積,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浪漫。就如同他的作品《媽祖》中所蘊含女性的柔軟、慈悲而又有尊嚴,媽祖身上的披肩、纓絡,到長袍的紋飾,接近現實比例的身形,是經過他多年對於佛像的觀察以及木雕技藝的紮實積累,才能夠在一塊木頭上表現出媽祖姿態的柔美與尊榮。

雕刻木頭,也雕刻人生,回望自己一路走來的木雕藝術之路,陳啟村毫不猶豫地說:「我的生活因藝術而豐富,我的生命因創作而永恆。即使哪天離開了,我的作品可以代替我留下。」

他說,沒能從兒時就有這樣的生命經驗,是沒有辦法真切地講出這一句話,「執了一生木雕的創作,我一直都有遵守著承諾,像當年那位在選擇木雕、嘴裡含著木角的13歲孩子。」

工藝中心70週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