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70週年/用傳統織布實踐Gaya信仰—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國寶張鳳英

聯合新聞網 文/翁珮恒

Gaya,在賽德克族的語彙中,代表著與祖靈有著密切關係的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在這樣的語境中,擅長織布的女人才能稱得上是族人所認定的「真正的女人」。出身於南投縣仁愛鄉中原部落的賽德克織女張鳳英(Seda Bakan),承襲著外婆與母親的編織手藝,近年來深耕於部落保存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技藝,她編織的不單單是三代織女情,更多的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族人使命。

賽德克族傳統織布國寶大師-張鳳英。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在織布中與外婆對話

張鳳英的外婆張玉英(Seta lban)曾經是部落耆老,也是織布技藝精湛的織女,累積了80年的織布光陰中,不是在織布就是在種植苧麻,就連其他族的原住民也爭相請益,而母親張貴珠(Bakan Nawi)早期雖投入市場,也在晚年致力推廣賽德克族織布技藝。隔代教養的張鳳英,正是在充滿織布文化的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的同時也遵循著Gaya的文化信仰,保存傳統織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她畢生的使命。

從種植苧麻、剝麻取纖、洗麻曬麻、捻線紡紗、漂白染色、捲線整經到最後的織布,縱使將苧麻製作成織線的過程複雜費工,張鳳英每一個環節都絲毫不馬虎。「雖然辛苦,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能夠好好地思念已逝的外婆,好好地與外婆對話。」就好似在織布之路上,外婆一直與張鳳英同在,不斷地替她加油打氣,「唯有織布,才能傳承外婆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來都沒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

織布牽連著的賽德克族女性

帶著對外婆的思念與身為賽德克織女的使命,張鳳英在2012年被南投縣政府登錄為「賽德克族傳統織布puniri(經挑)技法」保存者,是該族首位人間國寶。這也促使她決意返鄉,深耕織布技藝保存,「我們賽德克族的圖騰真的非常美,應該要讓更多人看見這樣的價值。」

象徵祖靈之眼的菱形圖紋、代表通往彩虹橋的線條、如山形波浪的斜紋等等,傳統賽德克族的織布圖紋與技法,承載著族群發展的文化與故事,也在張鳳英手中的一絲一線中,幻化為當代原民美學的藝術形式,展現在織品服飾與生活擺飾中。不僅如此,張鳳英也將傳統織布技法編列成《三代織女 一個賽德克家族的技藝與記憶》,透過書籍的方式,保存著那些過去口耳相傳的傳統技法,也是外婆所留給她的生命記憶。

「我的族語名字Seda Bakan,取自外婆Seta lban與母親Bakan Nawi,似乎從取名開始就注定引領著我踏上傳承之路。」張鳳英的織布人生,將對親族的想念化為族群文化技藝的保存,堅韌的意志似乎也象徵著賽德克族女性之間,藉由傳統織布所緊緊牽連的族群情感與Gaya的實踐。

工藝中心70週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