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70週年/用針線刺繡當代故事—刺繡工藝師粘碧華

聯合新聞網 文/翁珮恒

自照顧家庭的零碎時間中,刺繡工藝家粘碧華拾起了母親留給她的針線盒,帶著濃濃母愛的針線情,粘碧華享受在線的柔軟中,任由針為她指引方向。半世紀時光中,她不斷穿梭在刺與繡之間,透過傳統針法結合自己的創作變化,針繡生活、針繡藝術、針繡古今。

刺繡工藝師粘碧華。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刺繡編織的藝術人生

出生於民國36年文化氛圍濃厚的鹿港,童年時期的粘碧華就非常鍾情於手工藝,且潛移默化地受到擅長刺繡的母親影響,刺繡藝術似乎早在兒時就已深深地扎進了她的生命中。不過,一直到自己成為了母親,才真正地開始踏上創作之路。

「開始刺繡之後,我很快地就發現自己的針法變化非常單調,因此投入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研究中。」

粘碧華在刺繡之餘,花了許多功夫翻找摸索傳統針法相關的文獻、爬梳傳統服裝的史料,也師從國寶級藝術家陳嗣雪學習亂針繡,後亦赴英國深造,專攻織品服裝與金工首飾設計,不斷地豐富了她刺繡創作的內涵。在提升技藝與文獻研究中,粘碧華交織著傳統刺繡、纖維、織物和結飾等不同的元素,匯聚出獨特的刺繡創作,將刺繡從針線技術走向藝術。

也就是在這樣的歷程中,讓粘碧華看見刺繡藝術記載的重要性,「早期的針線活,就是常民生活中的一種技能,流傳於家庭成員之間,對傳統針法等刺繡卻鮮少有文獻記載,非常可惜!」粘碧華不僅刺繡,也書寫刺繡,著有《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清代臺灣民間刺繡》、《刺繡首飾》、《首飾設計百種:歷史、美學與設計》多本專書,深耕傳統刺繡藝術的保存,更在2023年成為「國家工藝成就獎」首位女性得獎者。

刺繡作為無盡的藝術表現

「刺繡永遠是新的方向,它是變化不完的。」帶著謙卑的口吻,縱使在刺繡藝術上獲得諸多肯定,粘碧華依然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自創屬於自己的針法,光是傳統針法就足以使用一輩子了。她說,一種針法結合不同的刺繡方式、織物材質,能夠表現出無盡的藝術方式,而工藝就是在工法與藝術之間,去創造出獨特性,並在獨特性中去紀錄時代。

雖是保存傳統工藝,粘碧華卻不斷使用新穎的方式呈現,除了經常與年輕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共同合作,將刺繡實際地運用在藝術與當代流行元素中,也新創可供穿戴的「刺繡首飾」,將傳統針線的細緻典雅化為不褪流行的媒材。像是作品《比翼乘雲》便是以西漢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紋飾為設計靈感,結合鍍金銅而針繡的首飾作品,將用針線刺繡當代故事——刺繡工藝師粘碧華傳統藝術精神化為當代的美感經驗。

粘碧華說,在當代的臺灣,刺繡工法越來越注重藝術性,而這樣的藝術性與當代、與流行是緊緊相扣的,才有更多的可能被看見、進而被保存。除了創作與書寫,至今也致力於刺繡教學,「傳統刺繡藝術不能停止在我們的時代。」她也將繼續用針繡書寫當代的時代記憶。

工藝中心70週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