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中心70週年/玉石雕琢間注入的生命光芒—玉雕藝術家黃福壽
50年前的臺北故宮裡,翠玉白菜細膩的雕刻紋理與葉脈走向,在展示燈的聚焦下反射出翠玉的色澤與亮光,一位從南部遠道而來的孩子在此佇足許久,那雙看著翠玉白菜的雙眼,閃爍著更為強烈的光芒。50年後,當時的孩子經過半世紀的雕琢,已然成為人間國寶級的玉雕藝術家黃福壽,然兒時眼中的光芒依然未滅,而是投射在臺灣玉雕藝術中,綻放世界級的光彩。
以玉石淬煉生命精華
「小時候就不愛讀書啊,到臺北時倒是很喜歡逛博物館,沒想到故宮這麼一逛,自此立下了我的志願。」在翠玉白菜上看見了玉的歷史與文化意涵,黃福壽從那時便一頭栽進玉的研究。國中畢業沒考上理想科系,重考之際為了賺取生活費而至玉石加工廠工作,老闆見他非常喜歡手作,破例讓他做雕刻的工作,卻從中越做越有興趣,毅然決定放棄升學,踏上玉石創作之路。
觀察枯葉10年而創作出「秋的禮讚」、在「絲瓜」上復刻了兒時母親家常菜的味覺記憶、「梁祝」以愛在玉石上幻化成蝶......黃福壽的玉石藝術中,經常是由一塊玉石精雕細琢而成,且若是遇到品質未盡完美的玉材,他也能夠看見玉器的獨特之處,將作品意象的生命力鑿刻在玉石上。「詩人之眼、匠人之手。藝術永遠是來自於生活的累積,因而產生創作的能量。」黃福壽說,玉石兼具堅韌溫潤的特質,透過詩人般的眼睛觀察生命經驗,再以匠人般紮實地打磨雕琢,在玉石上淬煉出生命的精華。
人走了,玉石會留下
回望一路走來的創作路,黃福壽也同樣擁有藝術家徘徊於市場與創作之間的掙扎,「有時想要在創作中傳達自己的思維、自己生命體悟,但那並不是市場所需要的,要找到這之間的平衡,真的相當困難。」為了支撐自己的創作夢,白天努力工作存錢,晚上買玉材做創作到三更半夜,這樣的生活堅持了20年,才終於準備好開設自己第一次個展,足以讓自己的創作能夠坦然地面對社會。
「在故宮看了這麼多經典,我一直在問我自己:當我離開後,我能夠為這個地球留下什麼?」對黃福壽來說,思考自己在當代能夠留下什麼樣的作品,是持續推動他創作的動力與能量。或許在遙遠的將來,也會有一位孩子在博物館中看著黃福壽的作品,眼睛裡閃爍著與童年時期的黃福壽,一樣的光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