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院長胡晴舫提問,詹宏志:追求理解的過程中,孤獨永遠是你的一部分
第一場由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與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共同主講的「500談」講座「天才.自學.數位力」於8月24日順利落幕。現場匯集多位各領域的專業工作者,《500輯》整理其中幾位貴賓的精彩提問,分享他們的所思所想給感興趣的讀者。
胡晴舫:我的問題集中在關於兩位的思考、決策以及途徑。身為異端最大的第一件事就是孤獨,你們面對孤獨的方式是?產生自我懷疑的時候怎麼克服?民主國家會面臨破壞之後建立新規的情況,這時候要如何保持警覺?建立新規之後是否就是等待另外一個異端再來打破?
唐鳳:其實我不太產生好像一個人在邊緣地帶很孤獨的感覺,自從12歲接觸到網際網路以後,發現我在上面的貢獻是最實際的,反倒不那麼在乎我的真實形體,畢竟明天醒不醒得來也不知道。若從這個定義來看,或許每個人都處在邊緣,因為各自能夠貢獻在特定事物上的角度都不同。
這種感覺好像你在蓋一座金字塔,即便你知道自己看不到它蓋完,但它有朝一日終究會完成的,個人在金字塔裡面好像是一組發語詞,所以我認為孤獨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嗎?既然講到金字塔,這是人類在有網路以前能夠大規模組織的工程上限,再超過的話,大部分的組織或管理學理論都不太適用,但現在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方法把人組織起來,系統不會只是這種由上而下的模式。
所謂的建立新規之後再次分支,社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無數系統好像規範著我們的生活,但至少我從沒有對哪一種系統存在執著,當新的系統來臨,更好更有趣我就張開手迎接。
詹宏志:雖然我很不願意承認,但必須說孤獨的確是我人生的基調。當你開始滋生一種困惑,可能是因為一本書超越了已知經驗,和那個理解搏鬥的時候,恕我無法描述個人從不懂到懂的過程。但當自己覺得懂了的那一刻,既是超越又是斷裂,超越原來的自己,也斷開了周遭的人,像是同學、朋友或父母,我已經知道有些事和他們說也無法得到共鳴的。如果你一輩子都在追求理解某些事,你就會一直有這種感覺。
但我同時又身為一個工作者,也算是個老江湖,我必須找到一種世故和世俗的方法,足以講述別人可以聽懂的話。我會說孤獨它在追求理解的過程裡永遠是你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你力量的來源,只好設法和它好好相處,畢竟當超越的理解發生,其中除了孤獨還會有狂喜。
我過去很愛舉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的著作《浪子回家》裡的內容來做比喻,出走的浪子後來選擇回家,因為回家了,好像讓他之前離開的行動變成是錯的,但事情不應該是這樣,因為回家之後的他和那個沒出去過的哥哥知道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故事描述父親高興地為歸來的浪子殺羊宴客,這樣哥哥很不開心,我在家裡照顧了所有田園,可父親從來沒有為我宰過一隻羊,父親解釋因為浪子回家對他來說是失而復得。有趣的地方是,主角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本來以為離開可以追求自由,但後來發現我不能,因為我必須服侍人。」
我們在體制裡上班的都知道這件事,好不容易鼓足勇氣和老闆說我不幹了,但下一步還是要去應徵另外一份工作,選擇創業更慘,等同自己建造一座監獄,關了別人也關了自己。因此什麼時候是自由的?就是在你走出去的一剎那,人和體制的辯證關係是不能停的,必須一直出走才有自由,因為自由是微分的概念而非積分。所以沒有被改革完的體制這件事,只有一改再改的體制;自由只有在將得未得之際那個時候是,得到的失去的都不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