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Liz高琹雯:構築台灣菜有許多面向,台灣菜的邊界可以更廣闊
《500輯》全新企劃「500談」系列講座第二回於今(9/2)日正式開講,邀請跨世代Foodie——作家李昂、美食評論家Liz高琹雯,從自身成長與豐富飲食經驗出發,談到追尋台灣風土及未來性,同時邀請態芮Taïrroir二星主廚何順凱、法朋主廚李依錫、涂志怡、《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李承宇、飲食文化工作者徐仲、陳耀訓·麵包埠創辦人陳耀訓、飲食文化工作者徐銘志、飲食文化工作者顧瑋、美食作家馮忠恬、食物設計師陳小曼、餐飲觀察者宗大筠等幾十位飲食圈重量級人物,講座下半場幾位來賓更將與講者進行來回問答,立足於對美食的熱愛,相互激盪引人入勝。
曾賣掉一棟房子環遊世界吃遍米其林餐廳的李昂,回憶起首次的美食經驗,她歸納出分別擁有兩次造成內心衝擊的體驗,包含小時候爸爸帶她一探猴子腦袋、白鷺鷥等台灣野味的滋味,一直到後來能夠品嘗當年最具代表性、提供Fine Dining料理的法式餐廳「羅曼蒂西餐廳」,開啟了她對飲食的好奇與探索。
Liz則爬梳自身家族習慣,父親熱愛親自下廚,每個月一定要大宴小酌且非常講究菜色,完全遺傳自奶奶好客的個性,她的個人經驗揉合了粵菜、江浙及日式、西方料理,因為常常吃,也變得愛吃。
李昂更分享了過去曾請一位西方米其林二星大廚到江浙料理餐廳用餐,她問大廚在台灣想吃什麼料理?大廚回答「台菜」,讓她當頭棒喝並反思台灣已經慢慢失去主場優勢。Liz則帶來另一種思考方式:「這個話語權的喪失,如果可以產生新的話語權呢?」她認為構築台灣菜可以有許多面向,飲食經驗應該更開放,不只是看待歷史脈絡的眼光,而是台灣菜的邊界可以更廣闊。
李昂提到,美食最高境界是風土,追尋美食超過50年才終於懂得何謂風土,並分享了這項體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生命經驗。「有一次造訪布袋了解無毒蝦養殖業,恰巧遇到一個養羊的孩子,孩子將羊分切,給了我們很好的羊排,當他料理時加入一項食材,我當場直拍手」原來是那位孩子將布袋養殖的羊加入布袋的馬齒莧(俗稱豬母奶),生長在海邊、鹽田旁, 自然散發出的鹹味恰巧為羊排提味,原來,這就是風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