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偉雄╳方序中:設計只是手段,當你執行美的任務,是將生命落實下來,就不會管別人眼光
第三場由作家詹偉雄與設計師方序中共同主講的「500談」講座「從美學經濟出發的時代革命」於10月9日正式登場,以「設計」為原點,從投入設計淵源出發,深入淺出引領聽眾一探美學、設計、社會之間不可逆的世代變遷。現場邀請Wehouse建築生活誌執行長楊淑媜、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插畫創作家米力、設計師林唯哲、勤美學執行長何承育、文心建設總經理葉曉甄、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等各領域專業工作者共襄盛舉,其中幾位貴賓將與講者進行問答,收斂出精準觀點。
詹偉雄著有《美學的經濟》、《風格的技術》,其中《美學的經濟》在多年前宛如預言般,透視台灣步入美學社會的發展軌跡。「年輕時喜歡抱著吉他、叼一根煙,唱著Neil Young的歌」談起與設計的關係,詹偉雄說其實來自從小到大保留的任性,從大學開始做黨外雜誌,到後來自顧自地學習攝影、拍街頭運動、在戒嚴時代和作家苦苓一起策劃反諷文學等豐富經歷,他感謝這股任性造就了現在的自己:「我與設計的關係,都來自我與這些事情的情感關係,不管求學或工作,我都隨著生命中每個階段當下的感受,其實都違逆那個年代長輩們的期許。」
「我今天其實也是來聽詹大哥演講的。」曾擔綱多場大型典禮主視覺、為多位大咖歌手操刀唱片的設計師方序中開場謙虛回應,語調溫柔地談起投入設計的故事,其實源自想當一位「配角」的細微心理狀態,「我是眷村軍人家庭出身的小孩,又是隔代教養,從小就溫和安靜,這輩子沒講過髒話」,曾經以為會在家人期待慢慢長大,在社會裡長得和大家一模一樣,方序中在高中時拿起畫筆,那一剎那開始他發現真實的自己。
方序中除了從可以自由掌控手中一筆一畫的素描、水彩、油畫裡,看見自己與設計的連結,也從身為相聲演員的舅舅金士傑身上,看到角色定位的嚮往,「舅舅從小就很愛跟我分享奇人異事,小時候也常常跟他去舞台劇後台看表演,在家裡都聽相聲,他讓我有一個印象是『常常都演配角』」,方序中發現自己很希望像金士傑一樣,成為主角旁邊的好朋友、扮演稱職的綠葉,後來發現「設計」其實就擁有這樣的功能,「設計裡有大體與細節,一來一往間都有連結,我很高興可以做設計,它讓我當一個配角,讓主角發光發熱。」
這幾年,「美學」已是台灣不可忽略的競爭力,也是建構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詹偉雄觀察,美學之於台灣最大的轉變出現在21世紀前後,從沒有美感轉為重視美感,從集體化變成個體化,「其實台灣美感社會的轉變,來自人們的個體化來臨,美也不再是單一權威決定,而像蔓生植物一樣,每個人長成獨有姿態」,詹偉雄也透露,下一本著作將圍繞在這個主題,談論人如何透過他人眼光決定自身命運,轉而自我抉擇的過程,又透過什麼方法,讓自己能走出安身立命的境界。
然而,台灣的美學設與設計環境是否達到成熟階段?詹偉雄回應:「這股美學變遷不是任何人發動,是全球化經濟地圖變遷下,台灣陸續發現自己新的位置,且不斷調適中。我的答案比較像是,現在才是設計方興未艾的年代,若從更大尺度來看,台灣現在可能是西方社會50年前走的路,不過新舊是會拉扯的,美這件事曾經被看成消遣娛樂,但是當你執行美的任務,是將生命落實下來,變成記憶、生命痕跡時,就不會管別人怎麼評價。」
對於美感與設計在台灣社會已經被廣泛討論下,方序中則認為在每個人都有表現平台的年代,設計只是手段,應該更聚焦設計的背後動力與故事,「在台灣,美感教育越來越多是很好的,影響的不只是工作上的渴望,更可能是帶我們到進入未知,是擁有想像空間的,但設計師不是一個目的,他只是解決問題,或讓事情變得更好,例如想強調勇敢、對家人的愛,背後那件事情大過於你想成為很厲害的設計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