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宇╳連俞涵╳蔡承璋:快樂才能做得久,從生活做起讓他人理解環保
由「500輯」舉辦的「500談」系列講座,第七場邀請統一超商管理群協理徐光宇、作家兼演員連俞涵、優樂地永續執行長蔡承璋,以「加減新生活,生活中的永續」為主題對談。三人分別就自己的觀點,讓大家更了解在生活中,如何落實永續問題,而針對個人的生活經歷,要如何反應在生活中的永續,以下是三人個別的精彩問答。
一、統一超商喊出2050年目標無塑永續消費,這該如何一步步達成?該怎麼樣更動消費者的一步步的消費行為,這幾年,是否有觀察到消費者,因為愛地球而產生的消費行為改變?
徐光宇(以下簡稱徐):根據NGO調查零售業的減塑成績,我們看了後非常汗顏,都不及格,那我們就深刻反省,去年8月成立減塑小組。該如何積極回應相關的環保課題?我們每個月固定來開減塑會議,門市中怎樣來改善,邀請顧問輔導,希望對未來設定一個目標,因為有目標後,策略行動才能跟著上去。根據我們的討論,將來若要持續發展,塑膠用量還是會增加。經過盤點,2019年的一次性塑膠,約莫占用量20多%。
設定2個階段,終期到2023年。希望從現在開始,每年把一次性的目標減量10%,到2023年,整體用量可降至20%以下。2028年後,慶祝統一超商50周年,希望在10%以下。訂目標後的配合行動,搭配政府法令,推出「就口杯」的杯型,取消使用吸管、一次性餐具也不主動提供給顧客,另外也需要有廠商持續研發新技術與材質。
最重要也是呼籲消費者「減塑」,提醒自備購物袋,逐個門市推廣減塑,今年3月29日,統一超商達到6千店,能夠產生更多成果,2021年將統一超商的「永續元年」,減塑目標持續到2050年,相信透過更多門市推廣,以及技術演進、消費者的行為改變與民間倡議,有信心會達成。
因此開始有具體行動產生,如桃園與台南使用循環杯、指定門市有寶特瓶回收機,也與社會企業PackAge+配客嘉合作,推廣循環包裝回收站服務,陸續也有影響與成效,但也更需要消費者、廠商一起來配合。
其他還包括減碳、惜食,如推出「i珍食」能有效降低食物浪費,目標2023年減半食物浪費,統一超商希望透過學習,累積經驗,消費者的反應與回饋,並與更多團體、社會企業結盟,產生永續、減塑等目標。
二、今年統一超商喊出「加減新生活」,那麼大家要如何落實呢?包括從大人到小朋友,統一超商希望如何倡議?
徐:提到「加減新生活」,我們提倡「零錢加減投、環保加減做、點數加減捐、袋子加減留、加減使用環保杯、加減愛地球」等環保倡議,例如今年推出CITY系列飲品使用自帶杯折扣3元,每月1日提升為5元,也看到美國星巴克有類似的做法,希望透過這樣的倡議,讓更多人關注議題,行動參與,還能讓大家生活更愉快;而且每個人使用的「自帶杯」,也是獨特的個人風格,可以每天都使用的不一樣,也能藉此呼籲大家更愛地球。
三、俞涵您曾經提過,購物前都會先注意該商家的理念是否跟自己的吻合,您是何時開始這樣的做法,如何評估購買行為上的,商品價值與理念的差異呢?
連俞涵(以下簡稱連):小時候大家不會有選擇的權利,都是父母來選擇,當自己有購買能力的時候,會希望錢花在刀口上。
提到理念,過去比較不容易找到資料,但現在行銷上,會有很多品牌故事與理念,透過理念,可以找到個性契合的朋友,就去支持他。當選擇東西的時候,我會去看他的成分,如果成分表如同散文般長,就比較不會考慮購買。
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也能入境隨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煮、現場買原型食物,想要什麼的生活,用消費去創造,其實透過檢視自己的消費,更能發現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能不能好好挑選自己愛的物品,選擇與自己理念相近的產品,也是一種交朋友。
譬如我最近喜歡的東西,是自己做的茶壺,因為是自己做,大小能符合手掌使用,當我有時間時,會依照自己的需求去動手做,藉此開始對這些東西有思考時,就會更嚴格審視,判斷能力會更高。
四、身邊總有些人,對於環保議題比較無感,而您在片廠或工作上,會扮演環保小尖兵嘛?或要如何說服身邊的人加入環保的行列?
連:這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人,也因為成長背景與個性都不同,每個人的堅持想法也會不一樣,而世界上就是因為有不同的聲音,才能造就這樣的社會。所以如果一直用說的來談環保,對方不一定會聽進去。
對我來說,身體力行,用行動感染身邊的人,自然地去做,不需要去說,這樣產生的影響,會比較深遠,譬如我用了一個環保杯,讓周遭的人看了也喜歡問說「這是哪裡買的?」也無形中產生影響,用到好的東西、喜歡的東西來跟大家分享,如同環保,讓別人產生興趣很重要,因為「快樂才會做的久」。
五、就蔡承璋執行長的觀察,台灣企業對於永續議題,這幾年的想法與做法轉變上,有什麼不同?實際上有產生了什麼樣的改變?
蔡承璋(以下簡稱蔡):從事永續工作10年中,一直不斷倡議,直到現在看到很多企業不斷做出很多改變,心裡蠻開心的,且也為企業開始轉型,產生重要的正面能量。
其實企業開始從事永續,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例如企業的節能減碳,感覺這事情是為了地球而做,但如果企業能提早因應趨勢,技術跟著改變,可能會影響企業運營與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最終受惠仍是企業。
所以坊間很多企業的改變,最終回饋到自己,如從事零組件的台達電,現在股價非常高,但它其實早就投入節能環保,讓商業模式產生大幅改變,例如洗髮精歐萊德,發現瓶子取得原物料不易,但早在數年前,它們就使用循環再利用,甚至與專做回收玻璃的春池玻璃合作,回到現在來說,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讓原物料大漲,但品牌當初的選擇,也回饋到自己身上。
因此可以逐漸發現,企業推動永續,最終會回饋自己,如統一超商喊出減塑後,會降低營運成本,省下的成本可以投入更多社會鏈、供應鏈上的改善,也因此企業推動每一個永續行動,不僅影響了自己,也能產生影響力,這也讓我發現許多企業開始主動投入的一個面向。
六、企業開始重視永續,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時,民眾從哪裡可以感受到「企業在永續上」的努力呢?
蔡:我稍早與連俞涵有聊到這問題,她說從企業到任何人,覺醒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認真要做,可能是做假,五年前或許大家都不是很清楚,但現在每個人眼睛都是雪亮,能看得出一個企業有沒有在努力支持永續,如同徐光宇協理提到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現在統一超商做的事情都跟SDGs有關。
關於企業的努力,我常舉兩個例子,台灣最愛辦路跑與淨灘,根據統計,2018年全台有999場路跑活動,而且幾乎每個假日都排滿滿的比賽,但大家可能從朋友參加路跑的打卡照片中看到,每場路跑衍生的垃圾量有多少,且幾乎每場路跑都以「公益」為名,但這公益卻可能危害環境。
另個例子是淨灘,台灣企業喜歡在世界地球日、國際淨灘日、世界環境日等三天辦淨灘,根據統計,2017~2018年台灣有35萬人參加淨灘,至少辦了7萬多場,且都集中在上述三天,但實際狀況是,大家淨灘時間打在一起,早起淨灘的人撿完垃圾,怕後面的人撿不到垃圾,大家養成習慣,互相留垃圾,方便拍照,那這些重點是什麼?
而有些企業則是把淨灘後的垃圾,把可回收的東西,經過第三方製成紀念品,可能送給客戶,藉此更有故事,也省了送禮成本。
現在有不少企業都有很多認真的改變,但需要一股力量來支持,就是「我們」,透過責任消費,是可以改變環境的最大力量,所以各位一定要加入我們責任消費與生產的行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