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到偏鄉貢獻,為在地創生──聯合報數位版推出《質青洄游》專題,串連「優人物」系列專訪

聯合新聞網 500輯
博士生許又仁(右1)運用科學升級契作,為土地存本孕育天然美味。圖/許又仁提供

台灣城鄉發展嚴重失衡,仍有一群充滿熱忱的年輕人願離開都市、洄游各地,到偏鄉尋找人生新發展,甚至翻轉地方逆境。聯合報數位版推出「質青洄游」專題,藉由彙集這些熱血青年的故事,讓更多的在地創生能被看見,期盼偏鄉未來發展有更多的可能。同時,也串連500輯「優人物」專訪,邀請讀者一同關注更多遠離都市喧囂的台灣質感人物,了解他們扎根地方的共同信念。

透過專題內的洄游台灣地圖的設計,可看見北中南東各地,從事友善農業、教育、循環經濟...

當許多人前仆後繼往都市發展時,相反地有一群「逆向青年」,他們看見了偏鄉人口流失、老化嚴重的危機,離開都市,「人在他鄉亦故鄉」,洄游到偏鄉創業,將青春奉獻給土地,更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為在地創生。「質青洄游」專題,希望能帶領讀者看見這群有願景的年輕人與蛻變後的地方,這也是聯合報今年70周年給讀者的獻禮。

透過專題內的洄游台灣地圖的設計,可看見北中南東各地,從事友善農業、教育、循環經濟、地方文化等年輕團隊們的故事。除了報導外,也特別錄製Podcast,讓資深記者用聲音,帶讀者到地方現場去,聽聽3組在偏鄉發展的質青們,聊聊他們為偏鄉帶來改變的故事。

同時也希望邀請讀者一同分享「在地創生」的故事!即日起在 IG post 加上 #質青洄游,照片將會出現在「質青洄游」專題頁上,希望動員大家的力量,讓更多有志青年與地方被看見。

◎「質青洄游」專題頁面: https://vip.udn.com/newmedia/placemaking/

醫學生陳宥達罹癌休學走不一樣的路,偏鄉開共讀處方籤翻轉孩童劣勢。圖/陳宥達提供
大學時的某次翹課,讓虎尾建國眷村成了劉志謙的第二個故鄉。記者陳雅玲/攝影
動保博士林芳儀(右2)移居宜蘭務農要讓福壽螺退散。圖/林芳儀提供

質青 質青洄游 優人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