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咖/日治時期咖啡店原來有「女給」陪喝?「喫茶店」就清純許多

麥田出版 陳柔縉

如果無線上網是當今咖啡店的特色,有妙齡女郎陪喝咖啡,情色與咖啡同香,就是七、八十年前咖啡廳教人瞠目的所在。

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版的台北州「電話帖」,也就是當時的電話簿,跟現在一樣,上頭刊登各種公司行號的電話號碼。其中,以「カフヱー」起頭的店名超過二十家。「カフヱ」就是「カフェー」,法文「Café」的日本外來語,中文翻譯成「咖啡店」。

老電話簿上,這些咖啡店的名字有「胡蝶」、「處女林」、「美人座」、「紅蘭」,似乎更像燈紅酒綠巷弄中的夜店,而不是咖啡店。咖啡店取這樣的名字不是沒有道理,這也是日治時代的咖啡店與現在不同的所在。

據《江戶東京學事典》指出,從大正初年(大正元年即一九一二年)開始,「咖啡店」取代「啤酒屋」,變成有西洋風味酒店的專稱。在這樣的咖啡屋裡,穿和服的女侍(專稱為「女給」)端送食物和飲料,免費陪客人同席。一九三○年前後,這種型態的咖啡店愈發流行,最盛時,東京有六萬人做咖啡店女侍的工作。咖啡店流風也吹入台灣。古今咖啡店最大不同,可說是供顧客握腕抱腰的「女給」(女侍)了。

戰前東京銀座一度充斥「女給」陪坐談笑的Café。圖/麥田出版提供

「ライオン」(Café Lion)既是台北最早的酒店型咖啡店,也是大正時期知名的文藝風雅之所。「ライオン」咖啡店位於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內,建築早已不存。原址在日本治領台灣四十年的紀念博覽會第二會場的迎賓館,也就是現在二二八公園的露天音樂台和兒童遊樂區之間。「ライオン」咖啡店的老闆篠塚初太郎何時創建這家店,不得而知,但早在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即見相關報導。

第一個台灣人開設以Café為名的店,應是一九三一年在台北市太平町的「維特」咖啡廳(Café Werther),店名取自歌德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據《陳逸松回憶錄》,「維特」初始是一家「純吃茶店」,生意清淡,隔年「改為酒家,美女如雲,服務親切,成為台灣人開設的第一家高級酒家。」

跟現代的咖啡店內涵最相近的,日本時代叫「喫茶店」。茶店喝咖啡,一點兒也不奇怪,日本第一家咖啡店就叫「可否(讀作kahi)茶館」,還是一個留美的中國人鄭永慶開的。

相對於「咖啡店」的風月,「喫茶店」就清純許多。一九三四年的《臺灣婦人界》雜誌上有一篇〈臺北喫茶店巡禮〉的報導,記者走訪了十三家台北著名的喫茶店,並細數各自的優缺點與特色。「明治製菓」最具知名度,記者說,當「明治」的霓虹招牌一閃一閃照耀著榮町(今衡陽路),明治製菓店的顧客有上班族、學生和婦人,每天座無虛席。一位「明治」迷還說:「邊喝咖啡,邊聽唱片,非常愉快!」

「ライオン」獅子咖啡店在報上的廣告。圖/麥田出版提供

喫茶店除了賣咖啡,「明治製菓」三層樓的店面上,橫著大大的招牌字「明治チョコレート」(日語之「巧克力」)。七十年前的記者筆下,「パルマ」(Parma,義大利北部的城市)喫茶店裡,瀟灑的紳士正在喝紅茶、看報紙;「新高」多家族光顧,那裡有壽司和冰汽水;「光食堂」則有斗大的招牌寫著「冰淇淋」。

當時喫茶店所以時髦,除了飲料食物的洋味之外,先進的內裝設備也是原因。顧客多知識分子的「ブリユー.バード」 (青鳥)喫茶店,裝了冷氣;「明治製菓」有蕾絲窗簾。紅藍相間的霓虹燈、唱機放出輕音樂、西式桌椅、漂亮的壁紙、綠色盆栽,則是一般喫茶店的基本配置。當然,吸管和牆上的心型圖案,都能激盪出喫茶店的氣氛。

現代的咖啡店仍叫Café,卻沒有陪坐的「女給」;喫茶店的名稱也被取代,幾乎消失在台北街頭。然而,喝咖啡也喝時髦氣氛的本質,卻是數十年如一。

【文、圖摘自:《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作者:陳柔縉著、出版社:麥田出版】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陳柔縉著,麥田出版。圖/麥田出版提供

500咖 咖啡 咖啡店 日本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