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Young】領路人洪廣冀:保留自然裡的世俗與城市痕跡,就是我理想中的自然文學

聯合新聞網 陳昭妤

本文選自《500輯》Issue 62「青年起義,新銳來襲」

《500輯》在一個青年世代散發飽滿能量的時局下創刊,兩年多來,我們探索不同領域、推動多樣企畫。在每回行動之中,深感這群年輕人開闢新局的創造力,一個點燃青年世代創意火光的嶄新獎項「500Young」於焉而生。

傳統媒體的靈巧轉身形塑了500輯,青年的潛力才華造就了500Young,這不只是一次單向授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大眾感知,他們具備賦予社會全新面貌的爆發力與執行度。也期待透過領路人的推薦設定,精準描繪世代之間的相輔相成。

領路人|臺大地理系 副教授/洪廣冀。圖片提供/洪廣冀

現為台大地理系副教授的洪廣冀,長年以結合人文社會和自然生態的角度,投入研究台灣自然相關議題,他同時也是首屆500Young「文壇自然系」得主徐振輔眼中,在創作上給予自己極大啟發的領路人。

談起徐振輔,洪廣冀笑說,自己雖是他在台大地理所的指導老師,但因一直以來秉持「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個體」的態度,因此整個研究室風氣更接近「放牛吃草」,「尤其振輔做事非常專注,任何事情只要可以激發他的熱情,他都會傾全力投入,對待像他這樣有才華和想法的人,就是放任他去尋找,讓他保持那個野生的狀態是最好的。」

他直言徐振輔的創作是最接近自己理想中「自然文學的書寫方式」,他期待透過500Young的肯定,能鼓勵更多像徐振輔這樣的年輕人,「當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維生,且過上一個不錯的生活時,他們才可能把創作當成事業,也就能有更多好作品可以留下來。」

接納自然裡的人為痕跡

徐振輔和洪廣冀的頻率相仿,其實不讓人意外。前者念昆蟲系出身,卻被地理系那「人文和自然交融的研究方式」吸引,轉投入地理所懷抱。1975年生的洪廣冀年輕時亦然,考上台大森林系的他,大二開始迷上爬山,彼時自然文學界正風行「追求原始蠻荒」、「在純粹的自然裡領略自我」這樣帶點聖靈感的崇高風氣,嚮往山林的他自然也蒙受感召,大四時花了83天和朋友挑戰中央山脈大縱走,卻因此發現「爬山這件事本身如果有什麼了不起的話,就是它一點都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走在山裡,入目可見獵寮、造林工寮、林道等人為痕跡,「那83天雖然號稱都在山上,但基本上生活都是靠這些,還有山下家人的補給,遇到危險的路段還要下來走公路,這過程讓我了解到,沒有必要預設真的有一種純淨且未受干預的大自然,才願意往山裡走去,那樣的爬山對我來講太累,而且有種菁英氣息,好像你因為爬山就高人家一等。」

如同他欣賞的自然寫作,也非只是推崇自然多麽神聖純粹、不容玷污,而應該實際靠近、理解它真實的樣子,「自然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很多人和人以外的因素糾纏起來的,那種保留自然裡很世俗、很城市的痕跡,反而更接近我心中理想的自然文學。」

​​

要書寫自然,就必須去靠近它、理解它,

沒有必要預設真的有一種不受人為碰觸、純淨且神聖的大自然在那,才往山裡走去。

— 洪廣冀

讓年輕世代更敢投入

而徐振輔正是他到地理系任教後一個非常大的發現,「振輔不是只有才華而已,他非常非常用功,無時無刻都在想怎樣能變得更好,這一路來不是我刻意去發掘或培養他,是他自己發現了地理學的美好,那我也很高興我們發現了他。」徐振輔的作品將洪廣冀多年來嚮往的所謂「真正的大自然樣態」表達出來,「地理學介於人文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中間,不管你是研究地形、地質、森林還是水文,一定要把兩者放在一起思考,他的創作某部分也表現了當代人文地理學的核心思想。」

洪廣冀期待,有朝一日台灣能擁有更成熟的環境,讓像徐振輔這樣對自然有興趣、書寫能力又好的年輕人,更放膽投入自己喜歡的領域,「至少提供一種可能性,就是你可以靠寫作靠觀察,還有靠非常努力的學習,走出自己一條路來。」

領路人|臺大地理系 副教授/洪廣冀。圖片提供/洪廣冀

500Young 500Young2022 洪廣冀 Issue62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