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Young】領路人林曼麗:我的生命裡有一塊沒有標準答案,是藝術,是美學
本文選自《500輯》Issue 62「青年起義,新銳來襲」
《500輯》在一個青年世代散發飽滿能量的時局下創刊,兩年多來,我們探索不同領域、推動多樣企畫。在每回行動之中,深感這群年輕人開闢新局的創造力,一個點燃青年世代創意火光的嶄新獎項「500Young」於焉而生。
傳統媒體的靈巧轉身形塑了500輯,青年的潛力才華造就了500Young,這不只是一次單向授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大眾感知,他們具備賦予社會全新面貌的爆發力與執行度。也期待透過領路人的推薦設定,精準描繪世代之間的相輔相成。
策展是一門不斷突變的顯學,不只美術館、博物館,現今於各行各業都能看見它的落地應用。回到1998年,策展尚未被廣泛討論的台灣,林曼麗時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首次邀請國際策展人南條史生來台策劃,成功開創首屆「台北雙年展」新格局,並於第2屆推動國際策展人搭配台灣策展人的雙策展人制,有意識地培養台灣人才與策展意識。
在升學至上的年代,林曼麗總是第一志願,但是她更喜歡挖掘生命裡「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是藝術,是美學。在台南出生與成長,除了受到作風開明、注重美感的父母啟發,林曼麗也受這片土地滋養,從國中開始喜歡騎腳踏車去安平看夕陽,「後來去世界各地都會看到夕陽,但是怎麼看還是安平夕陽最美、力量最強大,長大才發現那就是藝術啊!」在她心裡,台南安平的一抹斜陽,始終是生命的原風景。
開啟台灣藝術教育的開關
就讀師大美術系時期,林曼麗認知到自己無法「獨樂樂」的個性,「我很幸運,從小有這個際遇和環境得以接觸藝術、創作,並與其維持緊密關係。我認為藝術對個體的成長很重要,越小接觸越好,那是我走入教育的原點。」畢業後實習服務兩年,她不走當時最夯的藝術家路線,毅然決定赴日留學,考進東京大學專攻藝術教育,並順利取得教育學碩、博士學位。
浸泡東京10年,林曼麗見證「Japan No.1」的黃金時代,日本買下帝國大廈、各地都在興建美術館,「這10年影響我非常深遠,看遍世界頂尖的展覽與事物,打下了幾十年學術與美學視野的基礎。」林曼麗回台陸續接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設系建館、北美館館長、故宮院長等職位,現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她透過專業新穎的視野,為台灣藝文空間創造新鮮空氣、產生變革;長時間、跨世代影響人們對文化的想像,持續培養相關人才,並影響無數後輩,其中也包含首屆500Young新世代獨立策展人馮馨。
林曼麗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淵源深厚,1988年返台前,時任校長陳鏡潭寄來兩、三封信邀請任教,借重其長才擔綱設系建館重責,建立自由當代的藝術學風,馮馨就讀的系所與校內藝術館也是林曼麗所創。談及本次選她為領路人的馮馨,「她是很優秀、很積極的學生,在學習上有自己的步驟與規畫,學生時代就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點和我很像。」
— 林曼麗
策展基本三件事
關於策展,可以談論的面向廣且深,林曼麗快速聚焦策展最基本的三件事:文本、空間、人。
「以美術館舉例,策展最基本的就是說故事的能力,取決於文本建構、專業研究;我也很講究空間場所,因為作品和空間是一體的,因此空間的對話能力要夠強。而『人的價值』最為關鍵,和我做教育的理念相同,展覽就是要與人對話,它是一件公共性的事情。」
想投入藝術策展領域的青年可以怎麼做?林曼麗建議多看、多感受,除了專業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執行力,「在21世紀整合能力、協作能力也很重要,整合並不是把東西湊在一起就好,現在經常要跨領域合作、共製共創,皆需具備一定的眼界和創意。」她認為,除了天生的人格特質,後天不斷累積經驗、磨練學習更為重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