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市立美術館「我們在此相遇」年度主題展,展出倒數中!
2023年時,嘉義市立美術館與天美藝術基金會攜手推出主題展「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相遇」乍看不過是物理位置上的相互靠近,卻可能從此開啟一連串的對話與交流,甚至啟動人與人、人與空間的化學反應。正如知名藝術評論家暨詩人、作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在著作《我們在此相遇》中,串連自己生命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與城市,書寫出這些「相遇」如何串連起生命之詩;「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主題展,不只引用著作之名,更將「相遇」的概念擴大到天美藝術基金會如何在成立十年以來,支持並與逾54位臺灣青生代藝術家相知相遇;並巧妙回應在後疫情時代裡,人們再次於實體空間裡聚首,在藝術空間裡開啟更多對話與互動。
在美術館裡,與二十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相遇
原來,天美藝術基金會由幾位熱愛藝術的人士所建立,長期協助前輩藝術家修復作品,並致力於新生代藝術家培育,像是資助青年藝術家赴亞洲、歐美各地參訪學習,並於疫情蔓延、國境封閉期間補助畫冊出版,為這段看似空轉的時期留下更多藝術印記。
如今,在天美藝術基金會十週年之際,嘉義市立美術館與天美藝術基金會也邀請黃又文擔任策展人,展出王博彥、吳權倫、林亦軒、林盈潔、邱承宏、張致中、張徐展、張程鈞、莊禾、郭俞平、陳依純、陳松志、陳敬元、陳慶銘、黃至正、廖祈羽、劉致宏、鄭農軒、簡翊洪與羅懿君等共二十位當代藝術創作者的作品,以及過往於各地參訪的紀錄,讓人在美術館中與當代藝術相遇,也看到所有因為相遇而產生的吉光片羽。
看見藝術家與自己、與他人、與空間的相遇
這段以相遇為名的旅程,起於展出莊禾、張致中、林亦軒、陳敬元、邱承宏與郭俞平等藝術家作品的1樓「生命中的移與遇」展區。在此,張致中《歌百工100-返鄉》、郭俞平 《我的胃裡還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等創作,讓人看見藝術家如何面臨自身創作生涯的抉擇,以及他們與社會或疏離或緊密的關係。
接著,當我們拾步走進2樓「觀看轉向與理解」展區,包含林盈潔的 《一分之三弧》、陳松志的《別境系列-航(CYI)》、吳權倫的裝置作品《編隊 形變 犬變》,以及陳慶銘、張程均、羅懿君、劉致宏等人的創作,則顯示藝術家如何在美學的辯證基礎上,展現自我的日常實踐,以及與不同國家的他者互動。不只如此,由於部分展出作品為針對美術館空間進行的現地製作,藝術與空間的相遇,更為展出增添屬於現場的靈光。
當代藝術進入古蹟空間裡,交織起雙重的時間性
而在此之後,由鄭農軒、黃至正與簡翊洪作品組成的3樓展區「遇∕預•見」,則以「遇」和「預」二字的同音異義,述說自我的成長,如何在他人的瞥見與自我的凝視之間,形成觀點與對話。在此,展覽也從本館延伸到由梅澤捨次郎設計、前身為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的「古蹟棟」裡,並在古色古香的氛圍中,看見當代藝術家張徐展、陳依純、廖祈羽與王博彥共四件錄像作品。而當「錄像廳」裡流洩起影像畫面,空間中也凝練了過去與當代的雙重時間性,錄像作品則更進一步討論,如何在回望過去與現在的同時,理解存在於世界不同角落的生命個體,更讓橫跨時間與空間的相遇,顯得更有意義。
在這段相遇之旅的最後,「我們在此相遇—檔案室」則並呈天美藝術基金會的十年光陰,以及展出藝術家個別手稿、出版、數位圖錄或書籍,讓觀眾看見基金會與藝術家的相遇,也邀請觀眾在影像與線條之間與藝術相遇,從此,當代藝術或許將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展覽資訊|時間:2023 / 06 / 29 - 2023 / 10 / 15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本館1-3樓、古蹟棟3樓視聽室與圖書室
info:chiayiartmuseum.chiayi.gov.tw
嘉義市立美術館廣告
留言